抻筋拔骨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属于基本功,当然,这也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功。上肢从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从脚趾、脚掌、脚踝、膝、胯到腰,躯体从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颈椎,练时配合呼吸,尽量松弛,再转到逐步抻拉伸展,一定要配合气沉丹田的深呼吸。
我前面有篇文章说陈氏太极拳不是养生的太极拳,我在那篇文章和评论里,多次提到要养生还是要习练吴氏太极拳。打吴氏太极拳时,要有意念,要放长放远。要有吐纳,一呼一吸,灌养五脏六腑。甚至还要有冥想,心驰仙境,拳如流水,当然那是高境界了。一套拳打完,浑身都舒坦。
吴鉴泉(1870-1942),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202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一、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洲人吴全佑,字公甫,号保亭,1834—1902,受业于杨露蝉、杨班候父子。吴全佑习武时为了精益求精,根据自己的领悟,从所学的杨氏小架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最终形成架势紧凑、松散自然、绵延无穷、柔化为要的吴式太极拳。
“靠”就是以自己的肩部去靠别人的胸部,去把对方重心打掉,靠的用法一般都是上步先挤后靠,挤靠连用,我们只有心里明白这八种劲路的不同用法,然后我们在拳架和套路练习过程当中,使每一种方法从它的劲源、劲路、劲点都要体现出来,而且都要达到标准,这里的体现出来,只是说意到形准,并非要“哼哈”去发力,大家都知道我们杨式太极拳的劲力是含而不露,只有正确的掌握拳架套路当中这八种劲力的用法,然后才能在实际推手当中用得上,我们每天在练拳架时都是一个人在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你的八法运用是不是很对,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用推手去检验,拳架是知已,推手是知人。
11月22日,有个同门在微信群里转发了吴式太极拳名师马长勋的推手视频链接,有个同门看了说:"我觉得看不下去了,跳得太假了(可能我水平有限)。"也有不少太极拳爱好者推测,连蹦带跳是假装被发出的不靠谱动作。据我了解,有假装的连蹦带跳,有真实的一蹦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