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中国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正成长 加速从实验室迈向实际生活光明网评论员:人工智能正以“日”为计时单位突进,人形机器人的突破则使得AI更为类人化。近日在接受中新社采访中,人工智能专家邵怡蕾表示,“人形机器人将引发人类对自身的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是工具还是伙伴?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彭茜 张漫子)随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不断迭代,其在类人智能方面取得了不少亮眼进展——会解读心理、察言观色,进行多轮实时语音对话,甚至还掌握了人类的欺骗、奉承等手段……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距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已不再遥远?
南都讯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洗脸、穿衣、如厕、洗澡……与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不同,更好地照护失能老年人,成为了很多老人及其家庭的刚需。
作者:王茜(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尚佩佩(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10期导 读:本文将情感型AI平台Replika概念化为一种数字交往空间,在可供性的理论框架下,通过漫游法对其进行批判性考察,并进一步跳出平台本身,结合用户的文本内
今年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展示的机器狗“哮天”热度很高。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能为我们做什么,人们正在不断开发它们的功能。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将其用于养老陪护,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下,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如同智能驾驶需要感知-决策-执行三部曲,人形机器人也需要这样的流程:通过传感器感知关键状态,经过微处理器、计算机或神经网络处理分析后,交由机械臂、双足或轮子等移动装置或加热/制冷设备等非移动装置执行相关工作。
甘斯遭遇了典型的“对齐问题”:行动与目标不统一,“需要A却奖励了B”。在人类史上,“对齐问题”一次次带来困扰,随着人工智能出现,“人机对齐”成了难题——AI可打败世界上最好的棋手,我们却不知它是如何做到的。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题:脑机接口,接通未来多少可能?——来自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思考新华社记者魏梦佳、宋晨四肢瘫痪15年的患者老杨,通过脑电活动,用“意念”驱动戴着气动手套的手,将桌上一瓶矿泉水缓缓递到嘴边。
作者:王双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时期,迫切需要捕捉新机遇、培育新产业、催生新模式、发展新动能,需要积极探寻新的技术,运用新思维发展新质生产力。纵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到大数据,无一不是由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