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口县的城口老腊肉,凭借独特的香料腌制和青冈木炕制技艺,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当地通过产品分级、智能生产等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口老腊肉成为促进城口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目前,城口老腊肉年产值达8亿元,每年带动1.
来源:科技日报 “何大姐,我要老腊肉40斤,香肠20斤,腊排骨10斤……”1月23日,科技日报记者看到重庆市城口县厚坪乡红色村的一间老腊肉手工作坊里,挤满了前来选购的顾客。作坊负责人何宜香笑着说,城口老腊肉是本地人必备的年货美食,今年作坊的老腊肉订单激增,已售出3万多斤。
产销对接签约。王雪梅摄9月19日,城口县迎来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金秋消费季”暨全国消费帮扶重点产区产销对接活动,大家欢聚在修齐镇枇杷镇,见证此处农业产业发展的硕果,共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景,和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庆丰收。
近日,重庆城口老腊肉进京津冀推介活动暨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城口)产销对接活动在京举行。城口与22家商会、基金会、协会和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消费帮扶、产品订购等协议,订货总额达7600万元。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最北端、渝川陕结合部,是国家重点帮扶县。
2月6日,巴南区石龙镇大兴村,巴南区非遗周氏木作代表性传承人周奎专心创作,他的木雕产品很受年轻人欢迎。通讯员 李攀 摄/视觉重庆2月6日,大足区邮亭镇,“邮亭刘三姐鲫鱼”老板刘著英在烹饪鲫鱼。通讯员 曾亦嘉 摄/视觉重庆城口老腊肉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代传承人赵孝春在检查烘烤的腊肉。
来源:【农民日报】俯瞰西南部,秦岭与大巴山脉如同两条长龙,沿东西走向横卧于川陕渝鄂四省(市)交界处。在大巴山的“心脏”,群山巍峨耸峙,白云掩映着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小城——重庆市城口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大巴山腹地连绵起伏的大山阻隔了外界的交通。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赵伟平最近,喜欢购买老腊肉的市民发现,城口老腊肉“变”了:过去长条的腊肉变成了小包装的休闲食品,同时包装上也有了二维码,可以扫码了解腊肉制作的流程。这是城口老腊肉焕新再出发的一个缩影。
工人把腊肉一排排取下,再清洗、晾干、包装、运输,城口人的年味就这样飘出了山乡。“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腊肉销量迎来井喷式增长,需求比平时增加了六成,我们提前准备了300吨腊肉,还是供不应求。”
9月22日至25日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西部农交会),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农产品已销售一空、无货可卖;有些农产品卖不动,参展商无奈提前撤展。记者发现那些卖得好的农产品,大多是“有故事”的农产品。
新华社 新华社重庆1月12日电(记者黄伟)“大家加把劲,把各自负责路段的积雪都尽量清扫干净一点,这样游客上山来赏雪、游玩才安全。”深冬时节,重庆市城口县厚坪乡龙盘村,山间云雾翻滚,道旁白雪皑皑,村党支部书记陶友红带着村民一边检查道路安全情况,一边使用工具清扫积雪。
10月18日,城口老腊肉进京津冀推介活动暨消费帮扶重点产区建设(城口)产销对接活动在北京举行。城口与22家商会、基金会、协会和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消费帮扶、产品订购等协议,订货总额达7600万元。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重庆最北端、渝川陕结合部,是国家重点帮扶县。
城口县鸡鸣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走“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的产业化经营道路,建立标准化绿色茶园基地3个、生产车间4个,提供种植、采茶、务工岗位1600余个;北屏乡松柏村引进山东燕筑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盘活闲置民居和土地资源,延伸拓展田园艺术、自然研学、腊肉美食、森林康养
封面新闻记者 李茂佳6月5日下午,重庆举行“6·18电商节资源对接大会”,围绕电商资源对接、网销爆品打造、平台政策发布、机构选品宣介等内容,超过600家品牌企业携2600余款产品亮相,来自全国的50余家优质电商服务企业、100余位知名主播、达人现场选品并发布最新扶持政策,为云贵川
新华社重庆6月5日电 题:民房变民宿 山货促增收——重庆城口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新路。作为重庆最偏远的区县之一,地处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近几年来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重塑利益联结机制,激活沉睡的青山,山乡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