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的《论持久战》是在南京陷落、中国大部分地区和主要城市被日寇占领、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全国弥漫着亡国的情绪下发表的,其目的是用事实和基于事实的理论,鼓舞全国上下的抗战士气,增强全国军民的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这是毛主席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是一篇耗费了他老人家极大心血的鸿篇巨制,全文共计细分为120小段,运用了详实的数据、实例、战争艺术以及哲学层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当今的我们看来稀松平常——因为我们是已经知道了结果了的: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这张简陋的书桌上奋笔疾书,用八天九夜的时间撰写出《论持久战》。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1938年三四月间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于是又有人高唱迅速击败日本的中国“速胜论”,但就当时中日两军的实际情况而言是不太现实的。
抗日战争时期,“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观点盛行,严重干扰了人们对抗战形势的正确认识,人们对抗日战争的前途、策略和方式等问题存在诸多困惑,急需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引导。-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艰苦的破窑洞中,仅用九天时间便写成《论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