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炮的改变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步兵炮是一种可以跟随步兵前进提供火力支援的轻型火炮用来对付敌方机枪火力点或者掩体工事,早期步兵炮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精准射击时的射程不足,以一战时期法国M1916型37毫米步兵炮为例,该炮的精准射击距离不超过1500米而同时德国MG08重机枪的间接射击覆盖距离则达到2000米,如果超出精准射击距离则失去了迅速压制德军重机枪火力点的作用。
法国军方在一战前对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的狂热并没有影响到老牌军工企业施耐德,施耐德公司深知自己研究重炮是得不到法国军方的支持所以几乎是自掏腰包的方式来研发重炮,恰逢此时在日俄战争中被日军明治二十一年式280毫米榴弹炮炸惨了的俄军和施耐德公司进行了接洽,希望施耐德公司可以研发一款口径11英寸的攻城重炮,施耐德公司高呼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在1912年就像俄军展示了自己的280毫米攻城重炮原型。
前面几期我们介绍了法国M1897型75毫米速射炮,该炮在当时被法国列为军事机密号称是1门可以终结其他火炮的火炮,但是一战从运动战专为堑壕战后弹道平直、炮弹威力太小的缺点开始出现,法国不得不启用被忽视的施耐德105毫米野战加农炮,我们来介绍关于它的故事。
19世纪末至二战时期,法国火炮技术一直是天花板般的存在,法国最大的军工企业——施耐德公司先后研制过多款享誉全球的火炮,如M1897式75毫米速射野战炮,M1917式155毫米榴弹炮等,之前发过多篇文章跟大家介绍过。
一战之前,关于火炮的运用,各国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以法国为例,拥有全欧洲,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好的75毫米口径速射炮,即被称作“75小姐”的M1897速射炮,射速15-18发/分,是同时期德国的FK96型77毫米口径野炮的2倍,早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法国炮兵就凭借两门M1897速射炮交替设计掩护步兵前进,击溃了数百义和团与清军,引起当时列强注意,纷纷发展自己的3英寸口径速射炮。
世界上第一门火炮诞生在中国元代元至顺3年的铜炮,这门炮属于前装式火炮即炮弹和需要引燃的火药都是从前部塞进去,当火药被引燃后释放大量气体而气体产生的压力会朝着四面八方扩散,当弹丸所在的正前方是唯一可以被推动的时候压力将弹丸推出炮管完成了发射,前面说压力是朝着四面八方扩散自然有朝前的也有朝后的,朝后的这股压力会让炮管向后退,这就是后坐力。
抗战之前国军炮兵部队曾经从不少西方国家采购了重武器,因为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实在太低,制造的装甲车和火炮都较为落后进口成了最后的选择,之前我们已经盘点了采购自德国和苏联的武器,这次我们来看看大名鼎鼎的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