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林黛玉,下车方世玉”,“公交车上林黛玉,超市打折方世玉”,“公交车上林黛玉,广场舞上方世玉”,“公交林黛玉,旅游方世玉”,类似的标题频频登上热搜,话里话外都透着年轻人的不满:老年人在公交车上娇弱如林黛玉,而在其他场合就矫健如方世玉。
本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林雪原 本报特约记者 严 格日本富士新闻网26日报道称,有议员日前在政府的一次会议上提议说,将老年人的定义从现在的65岁提高到70岁。这一建议在日本网络上引发热议。5月23日,日本政府举行经济财政咨询会议,讨论“实现身心满足社会”的方案,首相岸田文雄也出席。
天津一家养老院,生活着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老人,他们常在短视频中输出“人间清醒”的观点,让人捧腹。年轻人们说,看着老人们的视频治好了自己的焦虑和精神内耗,“哏都养老院”系列视频也成了爆款,短短几个月,粉丝数从0涨到了80万。
编辑导语:没有梗可以逃脱反讽,就像没有宏大能逃脱解构。为什么所有网络流行语的尽头都是阴阳怪气?经常泡在网上的朋友们,应该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热点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往往也是互联网语言井喷式丰富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