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中国人都知道修行次第“戒定慧”,但同时又会将其置之不理。因为,首先第一个戒就太难了。自由的生活不香嘛,干嘛委屈自己“戒”呢。这对现代人来说,太不友好。然而,日本有个学者用更直白更现代化的语言重新解释戒定慧,你会发现原来普通人也可以戒定慧。这个日本人就是平川彰。
11月28日,胡遂教授主讲《佛禅概要》。田乔斌 摄 “敏”组学员正在认真听课。田乔斌 摄 “让”组学员正在认真听课。田乔斌 摄 讲课结束后,学员们行谢师礼。田乔斌 摄 华声在线11月28日讯(记者 龙腾)拈花微笑显佛性,一花五叶见菩提。
六根的贪婪引来了嗔怒与烦恼,贪嗔痴三毒交加,苦海无边。既然知道了“苦”的根源,那就很好理解佛教修持的根本方法:戒、定、慧戒是开始,定是重心,慧是目的,相辅相成修身-持戒修身的主要功夫就是持戒,持戒就好比是城堡的防御工事,守护着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进入我们的内心。
戒定慧法门是佛家重要的修行方法,三个阶段有承上启下的关系,持戒是原因,也就是人要干的事;六祖慧能在开示志诚时说过,“心地无非自性戒”,或许是说,当你内心没有是非观念时,你的持戒就是成功的,其实就是说你没有情绪波动,当你情绪波动时,你做任何的一切使情绪回归到不波动,这个就是持戒。
谈戒、定、慧做什么?戒是因为人会造成违犯、侵犯。这种侵犯是什么意思?会造成伤害,所以需要有戒。翻成白话是不犯为戒,也就是不会去侵犯他,就不会造成伤害,就是学戒守戒。定是不乱,譬如说,烦恼快起来了,首先要能定下来,不要使自己乱了阵脚,而且不要马上去反对或对立。所谓反对、对立是什么?
一位高僧说:人生不顺时,铭记两句话,好运将不请自来!一、快乐,从心灵开始高僧说:在日常生活中过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见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虽然清贫,但并不缺少快乐。有人认为,吃得好,用得好,那种感觉才是最快乐的,没有物质,哪能快乐起来呢?
楼宇烈先生陈兵教授的大作——《佛教心理学》修订再版了,这是中国佛教现代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值得庆贺。在中国,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结构的传统文化中,佛(释)教一直被定位为以 “治心”为特点的一种文化,有所谓“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的传统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