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2024年10月13日,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笕文实验学校)书记、校长高琼应邀在第三届智能时代的德育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培养内心有力量的孩子——校家社协同 推进“联结育人”的笕实实践》主旨报告。
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平度经济开发区厦门路小学从“校家社协同育人”思想出发,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依据,坚持“五育并举”,逐渐形成了操作性强的将“课程内容—教学路径—管理机制”一体化的创新育人体系,促进了学生、家庭、学校三方共同成长。
作者:常淑芳(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全球范围看,校家社协同育人已成为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必然战略选择和重要手段,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诸多启示。其他国家校家社协同的主要模式与特征当今世界各国校家社协同实践模式呈现复杂多样的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从各地实践情况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当中还存在着职责定位不清晰、协同机制不够有力、条件保障不够到位等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研究、重点突破,实现工作机制的创新。”2023年岁末,一场关于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对话,在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浙江省平湖市热烈展开。
“双减”让我们有了更多与孩子相处的时间,也让女儿有了更多自主探究、发展兴趣的时间。我从教育学著作中寻找答案,读了魏书生的《好父母 好家教》《好学生 好学法》,王金战、隋永双合著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等书;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家校社“教联体”建设,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各方育人责任和相互协同机制,增强协同育人共识,提升协同育人实效,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两会访谈录近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受到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今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目前,全国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在积极探索实践家校社协同育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从整个国家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角度,我们应该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支撑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对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要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为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破解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育人需求和育人资源的高效匹配,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底层逻辑的“教联体”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为儿童成长提供了不少支持,但有些孩子依然缺少可以产生情感共鸣的“伙伴”。爱因斯坦认为,“电影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幼年时期的教育方法,是无与伦比的”。电影可以使思想剧情化,这就比用任何其他方式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