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传承人谢庆良荣获“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奖”2022年6月,在第十四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开展的2022年薪传奖评审活动中,广西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谢庆良荣获“2022年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薪传
随着国潮兴起,近年来,非遗已从以往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重回现代人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这当中,新一代的非遗传承人功不可没。“90后”的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桂林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周林泽就是其中一员。日前,记者在位于万福路的面塑工作室见到周林泽时,他正忙着替客人赶制新年的面塑订单。
中新网广西新闻10月15日电 题:广西柚罐非遗传承人王伯杨:将桂林传统工艺推向世界作者 韦佳秀“改良之后的桂林柚罐,外观古朴小巧,又清香怡人,已成为很多来桂游客的伴手礼,还屡次出口到美国、新加坡、东盟等国家和地区。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为基本标准,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开展了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和评审工作。
中新网广西新闻2月17日电(王亚东)2月17日,桂林市七星区小学以“非遗体验”迎开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图为桂林糖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欧萍 摄在桂林市龙隐小学,师生们享受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甜味的“非遗体验”大餐。
邓凤竹是桂林市非遗桂林石画的代表性传承人,也是桂林惠仁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工场负责人,她小小的身躯,承载着大梦想,想让更多人知晓传承桂林石画技艺,同时希望残疾人通过石画创作搭建起文化艺术就业创业的“梦工厂”。
2020年,广西桂林剪纸列入第八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闵江红是桂林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她运用剪、刻、撕、染、烫等不同手法,将桂林山水旖旎风光融入剪纸中。闵江红认为,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有自己的独特“语言”,跟着小新一起来体验剪纸非遗文化吧。
...掌上春城讯5月16日,由昆明学院“青年瞭望号”工作室出品,微纪录片《云南非遗青年说》的第二集《乌铜走银:匠心华彩》发布啦!此次,工作室走进昆明官渡古镇金永才乌铜走银博物馆、金永才乌铜走银工作室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文化的魅力,讲述青年人和“乌铜走银”的故事。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随着“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两江镇中心小学板凳龙表演队的孩子们舞动手中的板凳龙在舞台上翻滚、跳跃……看着舞台上孩子们活泼灵动的舞姿,操场上的孩子们都忍不住跟着舞动起来。
图①:1944年,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与会人员合影。 图②:2022桂林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再现了78年前西南剧展盛况。 图③:我市文化精品项目《桂林有戏》演出剧照。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桂林的戏,大有文章。
近日,在桂林博物馆内,两百余幅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此次展览汇集了九个不同省市的当代女剪纸艺术家作品,以“喜迎党的二十大·‘流光溢彩’颂党恩”为主题,用非遗技艺创作精美的作品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彩调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又被称为“草根艺术、快乐剧种”,其蕴生于桂林山水间,或轻快、或婉转的旋律承载着许多人的乡愁。彩调最早起源于明末清初,历经400余年的浮沉变动。以永福彩调为代表的桂林地方戏曲剧种,如何在新时代探寻新的传承、发展路径?记者走进永福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