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筋拔骨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属于基本功,当然,这也是太极拳入门的基本功。上肢从手指、手掌、手腕、肘、肩,下肢从脚趾、脚掌、脚踝、膝、胯到腰,躯体从下腰、中腰到上腰,直到颈椎,练时配合呼吸,尽量松弛,再转到逐步抻拉伸展,一定要配合气沉丹田的深呼吸。
吴鉴泉(1870-1942),吴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他的父亲吴全佑是太极拳的高手。吴鉴泉自幼跟父亲学习小架太极拳。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称为“四大国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列入202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点,成为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一、北派吴式太极拳的源流吴式太极拳和其他拳种一样,有自己的派系源流。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有不少学识渊博的气功家,他们往往不局限于某个门派,也不拘泥于中西壁垒。胡耀贞就是其中的大家,国外一些专家称之为近代气功之父。这个说法虽然有争议,但可见其地位和水平。胡耀贞先生学习过形意拳、太极拳以及道家的丹道功夫,并且有很高的针灸医学水平。
起势起势分解动作,每一步都有些要注意的地方。太极十三势是组成太极拳的基本骨架,太极拳的各种招式都由十三势中的一势或几势所构成。它不是一些固定的动作或招式,而是一些劲力的性质和用劲的方法,可以把它们想象为太极拳的 ABC 或最基本动作元素。
吴式太极拳,始于满洲人吴全佑,字公甫,号保亭,1834—1902,受业于杨露蝉、杨班候父子。吴全佑习武时为了精益求精,根据自己的领悟,从所学的杨氏小架拳的基础上逐步修订,最终形成架势紧凑、松散自然、绵延无穷、柔化为要的吴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