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中国成立时,炮弹工业基本是一穷二白,只能少量制造弹头,弹壳制造困难,炮兵部队打完炮还要缴回弹壳供复装,部队打扫战场也特别注意收集弹壳,抗美援朝战争只能靠清理库存和修理炮弹维持,直到开始制造苏式弹药才基本实现了武器制式化,苏式炮弹比较粗糙,也就将就着用,直到八十年代,中国的炮弹技术才有了长足长进。
198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了一种牵引式GC45—155加榴炮,它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尴尬的安静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弹头一步步成为中国北方公司出口的支柱,成功出口到科威特、沙特、阿尔及利亚、缅甸等多地,甚至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兵器工业重大成果奖。
中国正在研制一种射程超远的大口径火炮。从一些论文资料透露的消息来看,这门大口径火炮的射程可能超过了400公里,而且为了运载这种超级火炮,它使用的是东风17导弹的运载车。我们为什么要研制这么一种超级火炮?它的威力有多强大?它未来的战术定位是什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火炮从牵引式火炮逐渐转变为自行火炮,而这些自行火炮在战场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正文开始之前,先插播一段小故事:在中国PLZ-45自行火炮与美国M109A6自行火炮共同角逐科威特自行榴弹炮项目招标时,一个美国陆军军官不相信中国的自行火炮可以打这么远,于是在靶场内私自搭建了一处掩蔽所,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中方火炮射程数据的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