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飘须,谷粱垂首。丰收的10月,大闸蟹、板栗等秋季美食陆续出现在各家各户的餐桌上。与此同时,不少有关食品的流言也开始冒头——大闸蟹用抗生素浸泡防病、刚宰杀的猪牛羊的肉最可口、糖炒栗子被加了石蜡、吃空心菜会抽筋……这些不靠谱的言论在网上被大肆传播。
菜市场里,几位阿姨一起围着在一处海鲜档口处讨论!“现在的虾真是大个儿,还这么便宜!不买上几斤感觉都亏了!”李阿姨高兴地说。王阿姨却连连摇头:“可别太高兴,我听说这些大都是养殖虾,吃了不少激素和抗生素呢,吃了对身体不好。”“真的吗?”李阿姨惊讶地问。
也许不仅仅是鸡肉或其他类型的肉里充满了抗生素。新的研究表明,鱼可能也是抗菌喂食的可疑对象。一项新研究的作者检查了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虾、鲑鱼、鲶鱼,鳟鱼、罗非鱼以及苏瓦伊鱼后发现,在47种抗生素评估种,这些海鲜的体内存在着其中五抗生素的痕迹。
为确保防疫期间食品安全,从2月14日起,南宁市市场监管局对南宁市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及电商平台销售的粮食加工品、肉制品等7大类食品实施监督抽检,截至目前共抽检94批次,合格产品91批次,3个不合格批次的海鲜、腊肠和鸭肉中,存在抗生素超标的情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鲜的魅力可谓是无可抵挡,尤其是虾类,以其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然而,随着近年来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增加,许多人开始质疑:养殖虾到底是不是都在吃抗生素和激素?这样的虾还能放心食用吗?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说起海鲜,我们通常想到大海的馈赠,是沿海地区的特产。近年来,“海鲜陆养”作为一种新的养殖模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即便是深居内陆、离海最远的新疆,最近也因出产品质优良的三文鱼、南美白对虾等海鲜而火爆“出圈”。
从武汉出产南美白虾,到新疆出产三文鱼,随着设施渔业的发展,海鲜养殖不再是沿海城市的“专利”,海鲜陆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首批来自重庆大足的南美白对虾上市,基地通过培育类似海洋的封闭生态系统,实现海虾的工厂化、规模化养殖,让本地人吃上了土生土长的新鲜海鲜。
你以为的“生猛海鲜”,可能是“慢性毒药”!文末有救命指南,速看并转发!最近,一则暗访视频在海鲜行业掀起轩然大波:超市里活蹦乱跳的鱼虾蟹贝,背后竟藏着两大致命陷阱!为了家人健康,请务必看完这篇真相揭秘!陷阱一:“续命黑科技”——海鲜越活越久,毒性越积越深!
央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崔健)最近几年,消费者对海产品的消费量稳步增长,不过由于运输距离较远,部分内陆省份所销售的鲜活海产与沿海地区在价格、鲜活度等方面有着较大差距。日前,首批产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内陆养殖南美白对虾上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