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听说过,住在罗生门这儿的鬼,因为害怕人类的凶残而逃走。”——黑泽明·《罗生门》前言提示:本文6700余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请耐心看完一阵风引发的血案一名行脚僧、一名樵夫和一名仆役(又称家将)正在一座名为罗生门的前门楼的断壁残垣中躲避大雨。
23年后,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选取芥川龙之介的两部知名短篇小说《竹林中》与《罗生门》,进行杂糅改编,以小说《罗生门》中的场地与故事背景,讲述了《竹林中》的一桩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件,构建自己享誉世界的电影《罗生门》。1950年,电影《罗生门》上映,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冲进世界影坛的亚洲电影,被誉为“最具价值的十部电影”之一。
上周看完了芥川的《罗生门》,因为是借的书,所以只是匆匆看了一遍。作者想借此表达的内容大概是社会的黑暗、环境的险恶是如何激发人的恶意,书中背景是黑暗的,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罗生门下众多的尸体,家将从恶到善再到恶的转化,老女人的辩解,都是一再在说明这个问题。
在“文学鬼才”芥川龙之介的150余部短篇小说里,《罗生门》是一部最为至关重要的作品。后来,作者将短篇小说集也取名为《罗生门》,而以柳川隆之介发表的其他作品都没有收录其中,可见《罗生门》在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中的地位。
“罗生门高大宽敞,他独自站在那里,此外别无他人,只有一只蟋蟀,在红漆斑斑点点的大圆柱上趴着”,这是芥川龙之介在他的短篇小说《罗生门》中描写的,作品讲述了藤暮时分,在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正在遭遇人生生死未决的时刻之时,偶遇一个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老妪,原本正直的家奴因为生存问题,走投无路,邪性大发,决定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