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老师谈写作12:童话的民间套路.登途行数百里,法师嗟叹。猴行者曰:“我师且行,前去五十里地,乃是西王母池。”法师曰:“汝曾到否?”行者曰:“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寔,可偷三五个吃。
——这个段子流行有一阵儿了,听者哈哈一笑,似乎感到自己比猴儿聪明。两段故事一个发生在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一个发生在第七十二回《盘丝洞七情迷本,濯垢泉八戒忘形》,似乎距离遥远,但在细节上却能找到巧妙的呼应。
《西游记》大家看过了,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蟠桃园的土地公明明知道孙悟空暗地里偷桃,可是他为什么没有向有关部门举报,直到七仙女过来摘桃准备蟠桃大会时,才发现桃子被猴子吃了太多,大桃几乎绝种,土地公为什么不作为呢?
一提到偷吃蟠桃,恐怕大家首先想到的人物,就是孙悟空,没有第二个选择。但是自从我仔细研读《西游记》之后,我(杨角风)才发现,其实就偷蟠桃来讲,孙悟空还真算不上大巫,因为整部书中还有一个人,偷蟠桃的本领在他之上。
三界中谁的消息最灵通,那肯定是当地的土地公,孙悟空每次遇到不明来路的妖精,第一个反应就是念咒语召唤土地公,而他们的答案总是那么的及时与准确,其实想想也知道,他们本职工作就是守卫那么一亩三分地,谁能比他们更清楚当地发生的事情呢?
英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好战,这个“战”有两层意思,一是赋有超强的战斗力,二是不畏惧挑战。“好战”对于初出茅庐的孙悟空来说,是他在取经之前最大的特点,而且他身上的“好战”显得自大而又狂妄,不能安分守己,凡事都要当第一,绝不做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