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女儿小琪一天天长大,直到29岁身边还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男人,在深圳工作的朱女士开始急了。朱女士一家人的老家在湖南,她偶然间刷到“完美亲家”婚恋平台的直播后,瞒着女儿花了1万多元成为平台会员,还购买了VIP服务。
“工作的事儿就不要听从父母建议了,她退休这么多年,早跟社会脱节了,她的职场经验也早就失效了。”因此,当看到张小满同志在《我的母亲做保洁》里写到这句“勤劳写在我妈基因里,怕缺钱也写在她的基因里”,我想说,经历过的动荡和风雨也让不安全感和对于不确定感的恐惧也同时写进了她的基因里了,才会“只要有机会挣钱,她一定会去试试”。
纪实小说《我的母亲做保洁》的底封上有一句话:“在大城市的夹缝中,我们如何安放自身?”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漂一族”的现实问题。或是每天需百米冲刺才能挤上地铁,或是每月得交一半工资的房租,或是往返通勤至少4小时以上……而书中的母亲,同样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你可能难以想象,在深圳高级写字楼,一个保洁员要完成他的工作,需要将近三十种工具。”在光启书局近日出版的本土纪实作品《我的母亲做保洁》中,作者张小满揭开了当代城市运转中微小现实的一角。2020年,五十二岁的春香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
在我国,法律规定男性的退休年龄在60周岁,女性在50周岁或55周岁。然而,当年轻人都在许愿“提前退休”、为“延迟退休”心烦不已的同时,68%的老年人在退休后仍有强烈的就业意愿,三成以上希望通过再就业贴补家用。
2020年,作者张小满的母亲,52岁的春香阿姨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成为了福田中心区一座高档商场里的保洁员。《我的母亲做保洁》全书以母亲的深圳打工之旅为主线,通过其工作环境中遇到的人、事、物,展现了“保洁员”这样一类群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状态。
作为一座城市的两个外来者,女儿小满看到城市巨轮运转下保洁员无助的眼泪,母亲春香痛惜灯火辉煌写字楼里年轻人焦虑的脱发。母女俩多了一层职场人对职场人的相知相惜,她们彼此理解、彼此看到。这一份看到,让人感到温暖,让人得到成长。本刊推出“素人写作”系列报道,《我的母亲做保洁》为首篇。
《我的母亲做保洁》,张小满著,光启书局,2023年11月。推荐理由:2020年,张小满的母亲从陕南农村来到深圳务工,成为一名商场保洁员。与此同时,在职场上倍感压力的张小满与母亲在深圳重聚,共同住在一个狭小的出租屋里。
记者 刘桂斌她常常出现在泉城广场附近,穿着工装、拿着工具,认认真真地清扫地面;她常常出现在学校门口,骑着电动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她最常出现在厨房里,一日三餐,为孩子做出可口的菜肴。她叫王景凤,今年38岁,是两个娃的母亲。早出晚归的工作“累!”谈到养两个娃的感受,王景凤说道。
一个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女儿,一个在商场里当保洁员的母亲,她们共同在深圳生活。母亲叫春香,55岁,不会说普通话,不会骑车,智能手机用得也不是很顺溜,但还是来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深圳,原因是她在县城「失业」了。
因为家里有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接送不方便,所以找了个时间短的公司保洁做,放暑假了带孩子来工作的地方,孩子问我为什么别人都是用电脑工作,而妈妈怎么做打扫卫生的工作?孩子这么问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不知道以后孩子以后会不会因为这个而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