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据记载,在元代即有此业。20世纪七八十年代,婚嫁大喜前,桂林市民必定要到作坊里定制一两套体面的被褥作嫁妆。如今,棉胎定制加工的店铺已很少见,人们记忆中“弹棉花”的“琴声”已难以听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5日讯(记者吴晓琳)“弹棉花喽!旧棉絮弹成新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不知道你的记忆中有没有“弹棉花”手艺人走街串巷的身影?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棉花被多被更加轻柔保暖的羽绒被、蚕丝被替代,加工棉花做棉被的店铺也越来越少了。
弹棉花、做棉被,是很多人小时候的温暖记忆。现如今,这些传统手艺渐渐消失在喧闹的街头。那么,弹棉花这门老手艺在南京还有吗?当然有!而且还很吃香。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如意里一个小巷子里,店里堆满了加工好的棉被,不少顾客都是年轻人。
说起弹棉花,很多00后、10后或许听都没听过,毕竟眼下各种各样的鸭绒被、纤维被、蚕丝被都是直接购买而来。但在70、80年代,家家户户基本用的都是棉被,以前家里一床棉被要盖好几年,盖得不暖和了,就可以拿到弹棉花店重新弹一下,叫做“旧被翻新”。
弹棉花、做棉被,是很多老上海人的冬日温暖记忆。时代浪潮滚滚向前,羽绒被、羊毛被、纤维被……各类被子层出不穷,弹棉行业日渐式微,仅剩不多的店面零星分布在不起眼的街角。记忆中“梆梆梆”的弹棉声,也从人们的耳畔渐淡渐远。在嘉定区华亭镇农贸市场,就有一家坚守了十余年的弹棉花老店。
“弹棉花啊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弹好了棉被,我的姑娘要出嫁……”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现在却已不多见了。在南京市玄武区锁金村街道板仓街130号小区里,已年过六旬的潘洪彩和杨秋莲夫妻,坚守着这项传统手工艺40多年了。
一床崭新蓬松的棉被做好了王菲在弹棉机上加工棉花“弹棉花呀弹棉花,半斤棉弹成了八两八哟,旧棉花弹成了新棉花……”当歌曲《弹棉花》响起,不少老一辈人的脑海中就会浮起棉花弓下雪白的棉絮四处飞舞的场景。4月23日,记者探访了九州中路的一家弹棉花店。
在那个工业不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手艺人自然是热门行业,他们的产品涵盖了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村头巷尾时常都能看到他们的影子,然而,社会发展的步伐超过我们的想象,短短二三十年的光景,很多老手艺,老行当便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成了永远的记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老产品有可能都不认识,更不说制作过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