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儒家“诗教”的创始人,“诗教”一词出自《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自产生以来,对其探源阐释颇多,将孔子的诗教与其门人对其思想进行阐释的《礼记》结合到一起来看,其核心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那就是尊德性与道问学。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论语》原典中,不仅凝练了孔子的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学说,还饱含着孔子的诗学智慧成果,积淀而成“诗兴”学说。相对于学界关于孔子仁学、义学、礼学、乐学等的丰富研究成果而言,“诗兴”学说尚存在非常广阔和深入探讨的学术空间。
记得笔者还在蒙童时代,有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小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批判“克己复礼”课,听不懂课里讲的内容,却记住了“克己复礼”的文词,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对“克己复礼”有了深入的理解,为了却自己点点滴滴感悟,今天写了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从孔子有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到王国维疾呼“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再到蔡元培号召实行包括美感教育在内的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美育深深植根于中华教育传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