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卜一珊7月,仲夏时节。走进大安区牛佛镇青年村的稻蛙生态种养殖基地,一块块整齐稻田里,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水稻间,一只只青蛙在自由觅食,不时发出欢快的叫声,呈现出一幅“稻在田中长,蛙在稻间叫”的景象。这就是青年村“稻+蛙”共生种养殖景象。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24日电 (记者 张丽君)俯瞰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的水稻高标准农田,绿油油的稻田组成美丽画卷。稻蛙生态种养模式正在这里有序推广中。“蛙能吃虫、除草,防治水稻虫害、草害。蛙的粪便又能为水稻提供肥料。”东峰镇岚下村村民张宜春说,水稻又能为蛙提供遮阴场所,减少蛙的疾病。
来源:【淳安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张璐金黄色的稻田与活蹦乱跳的黑斑蛙共同谱写了一曲丰收的赞歌,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近日,梓桐镇西湖村和叶家庄村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今年的稻蛙养殖成效显著,亩产将近2000斤,共养了12亩地。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通讯员 杨韬 吕莉莉 韩治鸿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良镇紫阳村新农人邹涛是一位返乡创业能人,他通过发展“蛙稻共作”的生态立体种养模式,实现水稻种植与黑斑蛙养殖的良性循环,让农田实现增产增值、绿色高效发展。
孝昌县花园镇中心村振兴水产品专业养殖合作社负责人陈惠繁是一位返乡创业能人,他采用“稻+蛙”共生的生态立体种养方式,进行田蛙养殖、蛙卵孵化、水稻种植,实现了“稻蛙”共生、“钱”景可期。四月,万物生长,刚走进孝昌县花园镇中心村的稻蛙养殖基地,就听到“呱呱呱”的蛙鸣声,此起彼伏。
近年来,洪州镇积极探索“一地多用,一地多收”的“稻+蛙”立体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支持、龙头带动,不断拓展群众收入渠道,有效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助推乡村振兴。一是打造示范试点提高农产品产量。
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全媒体记者肖立宇、熊紫玥报道:10月28日,秋意正浓,记者来到九江市都昌县鸣山乡。中午时分气温升高,稻田中,阵阵蛙鸣声此起彼伏,犹如盛夏。原来,黑斑蛙已在这里“安家落户”,成为了稻田中的新“居民”,蛙声也成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曲”。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尹诗语 赵伟平8月2日,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150亩“稻蛙共生”养殖基地。记者 尹诗语 摄2021年,刘俊返回花厅村老家流转20亩土地尝试“稻蛙共生”种养模式。通过这种模式,每亩可收水稻400余公斤,蛙1200余公斤,仅蛙的产值就达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美好田园愿景,如今在沿河自治县甘溪镇桂林村,100多亩稻田里养殖黑斑蛙,让稻蛙共生。金秋时节,走进该村,稻谷飘香,蛙声一片,仿佛走进了辛弃疾笔下的田园。成群的黑斑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