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我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年代,26岁的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到贫穷落后的大西北采访,写就了著名的《中国的西北角》,继而又完成了《塞上行》,抗战时期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反映各界抗日激情高涨,以及工农红军坚持战斗的通讯,引起国人的关注。
作为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先行者,范长江的整个新闻生涯可以说是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而重庆是他成长、进步的起点。6月7日,“范长江与重庆”展览馆在重庆工商大学图书馆北楼一楼开馆。
他是著名记者、新闻教育家,被誉为我国新闻史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在民族存亡之时,他化身“新闻战士”,深入战地在枪林弹雨中采访,用铿锵文字汇聚抗日救亡力量。如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成为全国最高层次新闻奖。
封面新闻记者 贾娇11月8日,第23个记者节如约而至。当天,在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四川内江市东兴区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手迹作品展开幕,7篇范长江先生手稿真迹面向公众正式展出,为期1个月。展厅内,范长江长子范苏苏捐赠的范长江7篇手稿真迹整齐摆放在玻璃展柜里。
#头条创作挑战赛#“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这是在中国楹联界,流传最广的,一副嵌入人名、地名的绝妙对联。下联中的范长江,1909年10月16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原名范希天,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1926年参加革命,1933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逐步加深,范长江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在1935年深入西北一线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这一系列报告后来被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在中国新闻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盛夏七月,细雨如丝,滋润着连绵起伏的华家岭。华家岭,沟壑纵横交错,岭梁此起彼伏,常年云雾缭绕。华家岭见证了历史的剧烈变迁,也无声记录了属于华家岭人生生不息的奋斗历史。讲述父辈的英雄故事1935年,时任《大公报》记者的青年范长江,背上行囊,来到西北黄土高原,探寻革命足迹。
韦小梅 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伍忠10月16日,内江市东兴区在范长江纪念馆举行“缅怀范长江,厚植家国情”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115周年活动。缅怀范长江同志为中国新闻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激励更多党员干部群众继承和发扬他的革命精神,推动东兴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来源:【三秦都市报】本报讯(记者 夏明勤)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记者从省广电局电视剧管理处获悉,11月7日起,渝蒙陕合作广播剧《不尽长江滚滚来》在学习强国总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客户端首播。11月8日起,全国近300家广播电台同步播出。
今年5月,省纪委监委机关、省委宣传部启动开展了四川省第二届“天府好家规”征集评选活动。活动面向全省公开征集好家规及其背后的故事,最终将评选出第二届十佳“天府好家规”。谈到第二届,就不得不提到2017年评选出的首届十佳“天府好家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