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青少年走进沉船修复室近距离观摩相关文物修复过程。张哲盈摄近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水下考古事业的认知与兴趣,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举办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修复室开放日活动。
东南网6月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郭雅莹)位于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的“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5月18日试运营,“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同步开展。走进“海洋文明印记·走进中国水下考古”展区,一颗巨大的“时空胶囊”半开启着。
7月19日,为期4天的第五届广东省科技考古基地考古夏令营在江门市陈白沙纪念馆举行闭营仪式。夏令营期间,来自江门3所中学的16名学生深入体验各样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专业的考古学理论知识,开启一场充实的考古之旅。
近日,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面对大众开放,为群众提供一处寓教于乐的文化休闲场所。市民在体验考古之旅。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位于平潭海洋科技文化中心A馆二楼,展览面积约3240平方米,由序厅及水下考古的发展历史、科技手段、重要发现与研究成果四个展厅组成。
市民在体验新设备。“5·18”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中国水下考古·平潭展示体验馆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这座位于海洋科技文化中心的文化地标,热度不断,以其独特的沉浸式展览和前沿技术,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探索中国悠久的水下文化遗产。
【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青年水下考古工作者】光明日报记者殷泽昊彭景晖光明日报通讯员王舒雯24年前,广东崖门,银洲湖底。再强的阳光也抵达不了这里了。两位潜水者头上的“探照灯”,深水中仅有的两个星点,随时能被黑暗吞没。水底匍匐,摸索前进。
跟着哪吒的脚步在北京探索众多沉浸式展览在VR、XR等技术构建的元宇宙空间里来一场跨时空之旅进入大片级的视听宇宙在360度环绕的感官冲击中感受中外文化与数字艺术、科技潮流交融碰撞的惊艳随我一起,在北京看沉浸式展览吧!
《新青年纪录》“中国@新青年”第3期《海底寻珍》上海·长江口二号沉船水下考古现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馆员孟原召在水下无法交流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能见度极低但他们坚持冒着洋流突变的风险顶着海洋生物的威胁在遗迹上“寻宝藏”从见证海上丝绸之路通往世界航道的南海一号到迄今为止我们水
2023年7月8日,长江口二号古船与观众首次近距离见面。半年多前,古船在长江入海口的浑浊海水中被成功打捞出水,大家通过直播画面见到了它的真容,但出水文物和水下考古的黑科技的与公众隔着荧幕,无法最直观和真切地呈现出来。
考古类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海报。红网时刻新闻11月13日讯(记者 胡弋)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指导下,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了4集考古类纪录片《丝路上的水下考古》, 节目将于11月13日-16日在湖南卫视19:30播出,芒果TV、风芒同步播出。
【观察者】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地疆土,还拥有绵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内陆水域。水域内遗留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读、阐释这些水下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手段。
昨天是全市中小学生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200余学生走进上海博物馆东馆的古代文明探索宫,在博物馆里开启“开学第一课”。这是“红途学苑·上博大思政课”迎来的第一批学校团队,就此开启“馆校合作”新模式。
近日,在东莞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等单位,共同推出了“无人自主技术科普展览”。展览以亲子家庭为主要受众,带领大小朋友们沉浸式探索“无人区”。
最近,“文博热”进入了暑假时间,持续火爆。很多文博场馆新推出“文博+科技”的数实融合展览,重构了文博数字化叙事。通过虚拟现实、裸眼3D、数字图形技术、人工智能生成等手段,为博物馆的展陈叙事带来更多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