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西峡县山茱萸种植历史悠久,是“中国山茱萸之乡”和全国优质山茱萸生产基地。近年来,西峡县依托得天独厚的中药材资源优势,以山茱萸生态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订单”的模式,建立山茱萸GAP标准化种植基地。
来自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省文旅厅、省生产力学会,以及相关院校的诸多名家、专家等走进这个“中国绿色生态山茱萸示范县”实地调研、采风创作,围绕阳城茱萸产业综合开发与品牌塑造座谈交流、建言献策,共同吟诗作赋、挥毫泼墨、登高望远,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谱写山茱萸的崭新诗篇。
山茱萸,这颗具有丰收喜悦的朱果,在河南南阳伏牛山的山茱萸药材基地中,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采摘季。这里的山茱萸果实饱满,道地纯正,正如王维在诗中所描绘的那样:“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仲景宛西制药以“药材好,药才好”为理念,打造出了这片美丽的山茱萸药材基地。
我是一株遗落在阳城县蟒河河畔的“世外仙株”,世人称我山茱萸。“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自从唐代大诗人王维为我的祖辈赋诗之后,我族名噪一时。而我自明朝出生,500年来安居大山,集天地之精华、采日月之灵气,身高8.6米,胸径2.18米,冠幅东西13.5米、南北13.
金秋十月,素有“中国山茱萸之乡”美名的陕西汉中市佛坪县迎来了山茱萸采摘季。谢光银说:“这是我嫁接培育而成的良种,它的特点是结果密集、又耐阴雨,果大、肉厚。我现在才开始采摘,卖两块二一斤,收入现在有两千五百元左右,以后还有上涨,今年这个收入还可以。”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记者尚东霞)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此诗,茱萸成了重阳节绝对的文化符号。作为中药材,茱萸有几种?它的道地产地在哪里?作为一种乡愁记忆、一个文化载体,时至今日,又有怎样的发展?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 新时代的中国,盛世繁华,物丰景美。幸福生活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健康、养生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当第五届中国(晋城)康养大会的旋律还在人们心中荡漾之时,又一场聚焦康养、发现康养的主题文化系列活动,即将在太行山南麓的山西省阳城县启幕。重阳时节话茱萸。
来源:科技日报 【乡村行 看振兴】◎本报记者 孙 越通讯员 刘禾 李艺潇在微信公众号上扫描追溯码,消费者会立马了解产品信息;在手机智能系统上轻轻一点,就能实时调节大棚温度、湿度、通风、日照等关键因素……近年来,随着各种“科技范儿”十足的农业智能装备、智能应用走进田间地头,河南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