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市新闻传媒中心】8月28日18时20分,大型系列纪录片《文脉春秋-龙泉》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开播。纪录片一开播,“8毫米薄龙泉剑打造时折叠一万六千层”等话题,就迅速登上了微博热搜,龙泉宝剑精湛的锻制技艺惊艳了全国网友。
龙泉宝剑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 2500 多年历史,李白诗中说的 “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就是指龙泉宝剑。唐代的时候,“龙泉”就是剑的代名词。2006 年,龙泉宝剑锻造技艺入选中国首批非遗。在龙泉,有一群铸剑师,他们经验的累积与技艺的创新也让龙泉宝剑得以生生不息。
据《越绝书》记载,龙泉剑的起源要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在越国南境(今绍兴一带)住着铸剑技术卓绝的夫妇——欧冶子和卞翠凤,他们在全国各地寻访铸剑之地,最终来到了青山绿水并较为隐蔽的龙泉县。这里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怪石嶙峋,莺鸣啾啾。
02:117月10日,“守艺·非遗”大师文化展在上海豫园华宝楼对外展出,展览以“龙”为共创主题,展出了云锦制作工艺、龙泉宝剑、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海派书画篆刻。展览现场展览现场非遗是各族世代相承的文化表现形式,也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图/受访者提供“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唐代郭震《宝剑篇》一诗,盛赞龙泉宝剑的形制和品格,让人不难想象到龙泉宝剑的千锤百炼和坚韧锋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剑,传承至今超过2500多年。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和“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推动传统手工艺复兴,弘扬工匠精神,彰显民族自豪感,由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指导,浙江省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浙江省龙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浙江省龙泉市博物馆承办的《天下龙泉——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于今天正式对外开放,展览将持续2个月。
设计绘图选材选材包括海绵铁,草钢,老刀条,天铁等。 锻打 古法折叠锻打,去除杂质,改善钢材性能,形成纹理结构。覆土根据不同需要调制覆土,覆于剑体表面。烧刃覆土在自然状态下完全阴干后开始烧刃。淬火利用加热和冷却改变金属物理性质,使其刚柔并济。
中国宝剑:龙泉宝剑的威力与魅力相信大家对抗战期间日军使用的武士刀印象深刻,日军用这些锋利的军刀屠杀了无数中国人。日本军刀很早就享誉世界,历史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这种军刀与原先的军刀完全不同,材质为纯钢打造,采用现代工艺打造,刀刃口多以人工置入油淬火而成。
7月25日,中华老字号——沈广隆剑铺内,工作人员烧制剑体。当日,“同根连心迎国庆·团结奋斗创未来”港澳青年浙江行活动走进丽水,数十名香港青年学生参访丽水龙泉感受宝剑文化。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已有2500多年历史,如今是中国国家级非遗。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琴在龙泉镇,有一家声名远扬的陈记阿金剑铺。剑铺坐落于一个古朴的小院中,院子中央矗立着一棵参天古树,这里便是大师陈阿金的铸剑圣地。年轻人收集了铸剑材料,纷纷来到此处点燃铸剑炉,历经百炼、锻打、整剑、塑形、装剑等一系列复杂工序,亲手铸造出专属于自己的龙泉剑。
中新网丽水7月25日电(邵燕飞 周健)“在香港的博物馆里,有接触过青瓷和宝剑,但并不全面。此次来到龙泉,实地参观青瓷、宝剑的制作以及丰富的展品,十分震撼。”25日,在“剑瓷之都”浙江丽水龙泉,香港青年蒋博文受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