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魏晋之后书法发展的又一个巅峰,但是因为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作品特别少,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直到1900年,敦煌莫高窟17号洞窟被偶然打开,里面出土了唐代经书典籍、刺绣、绢画、法器等五万余件,但大多数都被劫掠到了国外。
123年前的今天,1900年6月22日,举世闻名的中国甘肃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有佛经、文书和文物6万多件的藏经洞,由此揭开了莫高窟新的历史篇章。
根据王圆箓墓志《太清宫大方丈道会司王师法真墓志》,他发现藏经洞是在“光绪廿五年五月廿五”。当时“以流水疏通三层洞沙,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则有小洞,豁然开朗,内藏唐经万卷、古物多名。见者多为奇观,闻者传为神物”。
H. Maspéro, Les documentschinois de la troisieme expedition de Sir Aurel Stein en Asie Centrale, London 1953, p.230.
中国目前共有石窟2155处,其中著名的有四大石窟,这就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和莫高窟,作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艺术景观,前三个石窟都是国家5A级景区,而建造年代最早,号称四大石窟之首的莫高窟不仅不是5A,连A级也不是,很令人困惑,这是为何?
新华社北京4月21日电4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云上”游敦煌,“再造”藏经洞》的报道。公元1900年,一个意外之举,敦煌藏经洞石破天惊:4世纪至11世纪的6万余件文物,在这间不到8平方米的洞窟中封存数百年后,竟得以重见天日。
【光明学术笔谈】从1900年发现敦煌藏经洞以来,敦煌学已经走过了123年的历程。早期敦煌学主要是对藏经洞出土文书的研究,随着敦煌石窟图像资料的大量公布以及当地考古成果的陆续推出,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
藏经洞中包含了公元4世纪至11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五万余件,最具价值的要算是石窟中魅力无穷的文书经卷,记载了千年前的伦理道德,记载了千年前的文明价值,它是佛教理论交叠的智慧结晶,是佛法高深渊博的具体体现。
七、终现梦中敦煌,多少往事重来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可以想象敦煌曾经是一个怎样的繁华的都市。从东汉到大唐,敦煌都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特别是盛唐时期,这里是西安西出祁连的要塞,也是西域与汉族文化、贸易交流的重要市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深圳吧。
法藏P.2547《开元廿九年张怀钦等勋官骑都尉告身》。资料图“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1930年,陈寅恪在给陈垣新编的《敦煌劫余录》的序言中提到了这句话。尽管陈寅恪本人并不十分认同此话,但它背后所反映出的,正是当时人的一种时代情绪——敦煌遗书的流散,确是一段伤心往事。
《满世界寻找敦煌》,荣新江著,中华书局2024年5月出版,366页,98.00元1907年5、6月,英国探险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敦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从守护敦煌藏经洞的王道士手中,他获得了二十四箱稀世文书和五箱精美佛画。约一年半之后,这些宝藏悉数运抵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