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甘肃嘉峪关10月16日电 题:探访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实验室作者 王梦瑶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60年后,在中国西北戈壁最深处,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参与范围最广的地下实验室——中国北山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下实验室正积极建设。
来源:光明日报荒漠无人区的秋夜,天空格外高远,仰望满天繁星,你会充满无限想象。科学家王驹喜欢这样的景象。那晚,他带我们看天,指着“北斗七星”说,你们慢慢看,它的勺把一会儿会不会翘起来。这时,年过半百的他有些孩子气。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10月12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克俭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以视频会议形式,共同见证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签署协议,指定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协作中心”。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10月12日,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张克俭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以视频会议形式,共同见证国际原子能机构与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签署协议,指定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为“国际原子能机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协作中心”。
2025年2月17-18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一行赴中国北山地下实验室调研指导工作,参观考察了螺旋斜坡道、大坡度螺旋隧道硬岩掘进机“北山一号”、处置坑开挖设备“龙泰一号”和-280米辅助试验水平巷道,听取了中核地质科技有关情况汇报,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这两年,日本往全人类的大海中擅排核污水的行径可谓恶心至极,遭到千夫所指,然而,其实世界上不止日本一个国家面临着难以处理的问题,在中国,我们每年要面处理约3200吨的核废料。这可不是个小工程!核废料的放射性威力能持续数万年,既危害环境,又对我们的健康造成长远的伤害。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范安琪】编者的话:将核能发展为可供人类大规模使用的清洁能源乃至终极能源,是中核集团开发核技术促进全人类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多年来,中核集团凭借出色的核设施安全运行记录,在公众中塑造了对核技术的信任。
截至目前,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56台、核准及在建核电机组46台,成为全球核能发展的重要引擎。近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68届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大会期间,我国宣布将向全球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冷舒眉】《环球时报》记者3月19日从中核集团获悉,在当天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中核集团召开科研设施国际开放发布会,面向全球各国政府、高校及企业公布了第一批开放的科研设施及试验平台,此举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核科
科技日报 记者18日从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研究等诸多领域。
◎ 王舒颖 科技日报记者 付毅飞记者18日从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在中国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40周年之际,我国决定面向世界各国开放12个核科研设施和实验平台,涉及核基础科研、材料与部件辐照测试、同位素生产制备、反应堆热工水力、核环境模拟及核设备测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聚变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