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9月16日电 (记者 郑莹莹)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简称:八院)获悉,该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研制的风云三号D星、F星、G星以及风云四号B星等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对台风“贝碧嘉”进行持续监测,发挥低轨道极轨卫星和高轨道静止卫星各自的优势,实时监测台风动向和发展过程,为台
“百年观象台·科普新气象”系列活动之“风云看大气之千里眼如何炼成”,日前在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光启社区书院举办。活动中,来自上海气象博物馆的夏凡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风云卫星的世界,一起探索气象卫星如何成为观察天气的“千里眼”。
在即将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之际,7月11日,中国气象局召开风云气象卫星应用能力提升调度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风云气象卫星服务国际社会重要指示精神,对标《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要求,交流经验做法,总结工作进展,推进卫星应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来源:空间天气 2024年12月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陈婷今天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你“航天”了吗?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中国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起点。
1988年9月7日,山西太原,凌晨4时30分19秒,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成功发射,准确进入太阳同步轨道。数小时后,在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第九届会议上,时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中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手举一张卫星云图,向与会代表展示了风云一号A星提供的首图。
自1970年国家开始上马风云卫星工程,至2023年风云三号07星的辉煌升空,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已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兼程。50多年来,风云气象卫星不仅见证了中国气象预报技术的飞跃,也从早期的粗略预测逐步迈向了今日的精准预报。这一变革的历程,张鹏不仅是见证者,更是亲历者。
来源:澎湃新闻 7月8日22时30分许,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完成封堵。7月10日6时,洞庭湖流域最后一个超警水文站点——岳阳站水位退至警戒水位32.5米以下并继续回落,标志着洞庭湖流域全线整体退出警戒水位。目前,设施维修和排涝等灾后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今天(5月1日),风云三号G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降水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风云三号G星于2023年4月16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主要用于降水气候学研究以及灾害性天气系统降水监测,能提供全球中低纬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5月1日,风云三号G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降水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风云三号G星于2023年4月16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主要用于降水气候学研究以及灾害性天气系统降水监测,能提供全球中低纬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2月21日电 (记者 马帅莎)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北京时间12月20日23时12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二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轻量型实时卫星应用平台“风云地球”已陆续推出专业版、重大活动保障版、国际版、乡村振兴版、流域版、指尖版等多个版本,构建起“风云地球”谱系,标志着我国风云气象卫星服务能力更加全面,服务水平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