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说到,日军原本想进攻圭洞,切断中国守军北退的路线,然后向南一路追击,准备把王耀武的部队围歼在雪峰山南麓,但没成想,先行进攻的饭岛大队被周志道第51师密集的火力打得完全无法还击,然后附近的李天霞第100军再从圭洞西北包抄过来,这个饭岛大队直接被包围住了。
上篇文章说过,在日军有打芷江的苗头后,王耀武已经做好了准备,就等日军来攻了。此时在湘西地区的除了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外,重庆军委会还从后方的汤恩伯第三方面军中抽调了部分部队,分别是:第26军蒋修仁第44师、第94军李则芬第5师、第79军赵季平暂编第6师、第86军靳力三第13师。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国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22场大规模会战,付出了数百万将士的牺牲。然而,这段历史始终伴随着争议——为何国军浴血奋战,却被贴上“消极抗战”的标签?本文将从战略选择、战役表现、内部矛盾等多个角度,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常德会战又称湘北战役,是指1943年11月至12月, 侵华日军与中国军队在常德地区进行的会战。1943年11月,日军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
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国明党和共产党团结在一起共同抗战,但是双方的抗战方式并不一样,国军在正面战场作战,与日军共发生了22次大会战,有320万国军丧生,也有上百位将领在大战中牺牲,八路军在敌后战场作战,都是以小规模的方式突袭日军,很少有双方投入大量兵力的战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