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谊在《过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就是这段话里的”奋六世之余烈“近年来引起了一些争议: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混一华夏之间的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位国君。近年来也有人提出”世“指的不是某个人而是指世代。由于上面提到的六个人中秦武王嬴荡和秦昭襄王嬴稷实为一代,所以要凑够六代人就得再往上数一代——当时在位的秦国国君是秦献公嬴师隰,所以近年来也有人提出所谓”奋六世之余烈“是指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楚六代七位国君。
《大秦帝国》已经红了很久了。这部大部头的小说再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告诉了我们秦帝国时代从挨打弱国到无敌强国,那种坚忍不拔、与生命抗争的精神。《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先生,用历史小说的形式,全景式还原了秦统一天下的全过程,把这部五卷本120万字的精华版呈现给读者。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君王都有謚号的,比如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就没有对应的謚号,只得前面加王,后面加上名字加以区别,不像晋文公,齐桓公,秦穆公等有周王赐的”謚号“。这几位霸主也不一定是周王给的”謚号“,也可能是儿子与大臣决定的。
说到秦国,学过历史的第一反应就是秦始皇嬴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第一位皇帝,什么万里长城,阿房宫,驰道等等工程的缔造者,似乎这些伟大的功绩都是秦始皇一个的功劳,其实不然,如果没有他祖辈的努力和积累,就没有秦始皇的辉煌,有一句名言便对此做了最好的解释:奋六世之余烈。
世人都知道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才变得国富民强,甚至认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前毫无作为,把变法之前的秦国国君比作酒囊饭袋,其实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结论也过于武断,秦国在停滞不前的三百年时间里的确有荒唐的国君,但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简公、秦献公二位国君就已经开始引进三晋制度,在黑暗中摸索着秦国未来的复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