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网信办公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10月14日。《征求意见稿》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实习生 王金瑞您在刷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些视频旁边标着“本视频为合成内容”,这是什么意思呢?当前,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逼真程度真假难辨。日前,国家网信办起草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来源:新华网5月15日,首例“AI视听作品侵权案”开庭。此前,在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原告因其声音被AI技术模仿并商业化使用而获得胜诉;1月,中国首例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案已判决生效。
早前,非营利组织AI安全中心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提醒公众降低AI风险应成为全球优先事项。比如,新加坡《海峡时报》曾报道某科技企业工程师在借助ChatGPT处理工作时,无意中将产品核心数据输入其中,导致商业机密外泄。
·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生成式AI服务提供者需遵循的安全基本要求,涉及语料安全、模型安全、安全措施、安全评估等方面,给出了语料及生成内容的主要安全风险共5类31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是国内首个专门面向生成式AI安全领域的规范意见稿。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美国OpenAI公司发布的首个视频生成模型“Sora”在给相关内容制作行业带来震撼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其“深度伪造视频”可能加剧错误和虚假信息传播的担忧。当前,包括谷歌和Runway在内的多家公司,都在积极研发此类人工智能项目。
“AI换脸拟声不当滥用成为违法侵权行为的重灾区”“一些喜欢我的影视剧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个性质非常恶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雷军、靳东的“吐槽”,让AI在音视频领域的技术滥用、侵权现象再次引发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优化着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然而,AI技术应用乱象与侵权案例也随之而来,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AI技术的治理与规范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提出加强“AI换脸拟声”治理的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