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5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4年5月12日是中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中国地震局当天在浙江宁波举办全国防灾减灾日首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旨在提升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提高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一、地震预警科普1.什么是地震预警?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向破坏性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区,提前几秒到数十秒发布预警信息,一般会通过专门报警终端、手机APP 、电视和广播、互联网平台等渠道。接到预警信息后,应立即采取避险转移等紧急处置措施,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2.
近日,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首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携自主研发的“搜捕犬”产品及消防应急场景方案亮相,引人关注。据了解,针对应急搜寻场景,中移物联基于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自主研发“搜捕犬”便携设备。产品具有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特点。
【来源:中国青年报】原标题:抗震减灾“国之重器”可真实复现人类记录的所有地震活动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天津11月5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春艳通讯员赵晖)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由天津大学牵头建设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今天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
胡晓 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应对地震的逃生技能,加强急救教育,强化全体师生在灾害中的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5月11日,汶川县七一映秀中学开展了防震减灾疏散演练。
3月25日,长沙市雨花区雨花实验小学联合湖南省地震局、原铭科普教育,在第2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在雨花实验小学的校园里,防震减灾科普再一次走进校园,丰富的活动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根植于实小师生心中。
人民网昆明8月4日电 (记者李发兴)8月3日,以“村镇建筑防震减灾韧性提升与绿色改造、地域性古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传统民居更新与可持续性”为主题的全国村镇防震减灾技术研讨会在云南昆明开幕。来自工程抗震与防灾减灾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参加会议。
中新网南宁10月18日电(王以照 罗夏)如何广泛引导高校青年学生以文化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广西地震局17日在南宁举办2024年广西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启动仪式,旨在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广泛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高校学生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新疆地处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水平居我国大陆各省(区、市)首位,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分布广。近20年来,新疆坚持“地上搞结实、公众搞明白、地下搞清楚”,持续开展安居工程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应急演练,扎实推进地震监测预警,有效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图为搜救犬进行搜救演练。王牧雨 摄5月12日,是全国第十六个防灾减灾日。由甘肃省地震局、武警甘肃省总队主办的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兰州国家陆地搜寻与救护基地举行。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俞玮)历时20年时间,在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新疆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成了一件事——一件关乎老百姓住房安全的事。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记者跟随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新疆,实地了解当地抗震安居工程的成效和经验。
中新网北京11月1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全球目前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中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国家地震预警工程)于2024年7月全面建成运行,广受关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如何为高层、超高层建筑提供日常地震监测方案?
中新网广西新闻12月6日电(罗夏)为积极践行“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使命担当,创新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形式,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12月4日,2024年广西防震减灾科普志愿服务暨刘三姐文化志愿服务队成果展示汇报会在玉林市举行。
中新网新疆新闻5月9日电(孙琼 古丽娜)5月7日,呼图壁县第一小学(幸福校区)开展地震避险逃生应急演练,近100人参加。演练结束后,学校负责人迅速清点人数。这次演练用时40秒,校内无一人掉队,取得圆满成功。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11日电 (伍排勇 杨玲)为进一步筑牢中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在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汶川在全县教育系统举办“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为主题的不同类别的应急演练,着力提升各中小学防灾避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