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游纪》凤凌 撰赵中亚 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内容简介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海军衙门选派两名章京随新任大清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龚照瑗到欧洲考察,其中一人即凤凌。后来凤凌将其在欧洲考察的经历整理出来,提交给总理衙门,即《四国游纪》。
华洋变形的不同世界 第六章 晚清海外游记与人种分类知识(1) 曾经担任过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的薛福成在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五日(1890年4月14日)的日记当中,记载了距使馆不远的“安佛里特”,内有历代兵器博物馆,馆中有武库,库中又有两院
基本简介:黄遵宪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薛福成,字叔耘,号庸盫,江苏无锡宾雁里人。薛福成一生撰述甚丰,著有《庸庵文编》四卷、《续编》二卷、《外编》四卷、《庸庵海外文编》《筹洋刍议》十四卷、《出使四国日记》六卷、《续刻》《庸庵笔记》《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牍》十卷等书。
晚清旅西士人的游记和日记是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始自1847年容闳、黄胜、林鍼等人赴美的活动。近年,随着“数量庞大的原始档案不断被出版或公布,在近代史料学上具有独特价值的近代报刊,也不断以数据库等形式得到整理”[1],史料基础不断扩充。
1888年对近代德国是极特殊的一年,先是威廉一世去世,他的儿子腓特烈三世即位,但是就在摄政期的第99天因咽喉癌也呜呼驾崩,皇位由他的长子威廉二世继承。短短四个月之间,德意志帝国御座三易其人,史称“三皇之年”(das Dreikaiserjahr)。
正当延续二十多年的脂砚斋辨伪之争胶着难解之际,一件备受冷落的材料忽然派上用场,似有一举扭转乾坤之势,让一度表示“打了个平手”的张俊先生,于2013年8月推出新批校注《红楼梦》,公然宣布“脂本不伪”,“程本文字,既误且劣”;
在本厂长的好友、著名海军史研究者陈悦先生的鼓励和协助下,本厂长于2018年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和图纸重新绘制了全套的参加过甲午海战的中国军舰线图,在此之上更进一步,有了尝试绘制一条中国军舰的纵向剖面图的心思,在纪念一百多年前曾经为保卫中国海疆而浴血奋战的海军先烈的同时也能向普通人展示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官兵在战舰上是如何生活、工作以及作战的直观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