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在全球范围内,他和他的相对论早已家喻户晓。去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他在这段旅行期间的日记,有媒体称,爱因斯坦在这些日记中表现出对中国人的歧视,“令人震惊”,是一种“刻板印象”。
1929年的一天,一位青年踏上了从美国回中国的航班。六年前,他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踏入了美国的土地,仅仅用三年半的时间他就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创造了麻省理工学院当时的记录,成为了第一位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参考消息网12月8日报道外媒称,传奇科学家爱因斯坦的5000余封书信和笔记现已被放到网上,并可通过一个于本月5日上线的互联网数据库——爱因斯坦网上档案馆——进行检索。据美国大全新闻网12月7日报道, 该数据库表明,爱因斯坦不仅头脑聪慧,而且也很享受日常生活。
曾经在手机上刷到作家莫言的一个视频,他说:“假如我得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你看我还会不会低调,说不定我会非常张扬,因为这是我的发现,已经被实验证明,这个定理就存在,存在宇宙里面,谁如不服你也来一个……”莫言的这段话,不由让我想起了与上海有过两次相遇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第一人”,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就像是一道短促而强烈的光辉,照亮了广阔的未知领域。广义相对论的引力理论,把时空和物质完整地结合起来,我们常用的GPS全球定位系统,里面就有相对论效应。然而科学具有可证伪性,爱因斯坦真的对了吗?他做了哪些事情?
今年是科学家爱因斯坦诞辰140周年。10月25日,由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等主办的“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完成撤展工作,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库带来的133件展品中不少是首次在中国大陆亮相。饶有趣味的是,这场特展牵出了一件不为人知的珍贵藏品。
参考消息网7月23日报道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发表题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30个逸闻趣事》的文章,作者是伊索贝尔·惠特科姆。全文摘编如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可以说是20世纪最著名的科学家,但他的生活和工作远不止于此。这里有30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事实。
由解放日报主办的“启初·天才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异想世界特展”目前正在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展出,展览由爱因斯坦手写E=mc²公式开启,其中86件为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爱因斯坦档案库的原件。作为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希伯来大学有何关系?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家,是德国人,不仅仅是相对论的奠基者,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