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浓缩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部分古籍存放在图书馆里慢慢老去,广大读者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为了让这些古籍得到很好的利用,我国在保护的基础上,正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古籍“活”起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单,修复与利用古籍、传承中华文脉的“国家队”再添新成员。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走进这些古籍修复单位,看看在先进科技助力下,珍贵的古籍如何再续文脉,重获新生。我国古代书籍用纸大体分为麻纸、皮纸、竹纸与草纸四类。
中新网记者 李韵涵 姜涛 刘力鑫“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里面凝结了先人的智慧与文明,通过对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盛夏时节,室外暑气逼人,在江西省图书馆内的一间古籍修复室内,该馆历史文献部古籍修复员翁妍钰正静心修补一本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古籍。
当非遗遇上现代科技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天津图书馆内的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有两间工作室分列走廊两侧。一间里可见到毛笔、镊子、敲书锤等传统古籍修复工具,而另一间则放置着拉力仪、撕裂度仪、测厚仪等精密检测仪器。
周 欢走进江西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阅览区,经过一排排书架,仿佛与浩瀚历史擦肩而过。古籍修复室里,古籍修复师翁妍钰正将一沓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铺展在工作台面上。“这是我最近在修复的清刻本《道德经》,残损不算严重,只是有些地方被虫蛀了。
拆揭、编码、配纸、补破、压平、修剪……经历20多道工序,一部历经岁月洗礼的残损古籍在修复师的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修复还原,让历史重现于世人面前。今天请跟随我们的镜头感受修复师展示古籍修复的技艺,让更多热爱读书的人们珍惜手中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