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志联说与做有距离,人所尽知,古今皆然。说与做相去甚远,差距甚大,多数人却未必体察。为人处世的格言警句,林林总总,浩如烟海。或把盏畅叙,或促膝对谈,或室内群辩,或月下独思,人人是君子,个个皆高士——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看得开且透,似乎庸、俗、虚、伪的只有他人。
有人问“说”字与“信”字的构成与意义是否反了?我在《“矮”与“射”搞反了吗?望文生义的笑话。》中说:“高晓松说:‘矮拆开就是委矢,可不就是射箭吗?射拆开就是寸身,可不就是矮吗?矮是射的意思,射是矮的意思,我们一直以来就是搞反了。’。听起来蛮有道理的。却是一个望文生义的笑话。
说=言+兑;中国人说出来的话要兑现的!说=言+兑;兑”通“悦”,中国人说出来的话要是悦耳,催人向上的!我们先来看说=言+兑;中国人说出来的话要兑现的!这就是一诺千金,详解形容说话算数,非常讲信用,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说到做到。
有些原本认识的词汇或短语,一到雪场意思就大相径庭了,敢打赌你就算想破脑袋也猜不出来。例如,若你想表达:“今天这条坡道有点危险”,就可以说 “The slope is a bit sketchy today”。
所以,我们看到的多为否定的用法,如“无法尽如人意”,“岂能尽如人意”,其中用得最多的,是“不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有五个字,现代汉语中四字格是强势结构,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不尽如人意”常常被缩略为四个字。共有三种缩略形式:一是“不如人意”,这当然是说得通的,但在分寸的把握上,和“不尽如人意”有明显的区别。“不如人意”是明确的否定,不留一点情面;“不尽如人意”则是在大体肯定的前提下指出不足,显然要委婉得多。二是“不尽人意”,这种说法可以理解,但在语法上存在瑕疵。原来“如人意”是动宾结构,把“如”字去掉后,“尽人意”成了动宾结构。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多年以来,我们理解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