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宣城市郎溪县建平供销农事服务中心,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正高效运转,挖机将棕褐色的基质土倾倒入2米高的漏斗,传送带随即载着秧盘向前流动。在智能化控制系统指挥下,秧盘依次完成铺底土、雾化淋水、精量播种、覆面土等工序。
一条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一小时可以装1200—1600个秧盘眼下正值早稻育秧的关键时期,育秧工作从水田搬进了“工厂”。昨日,记者走进崇州市天府粮仓智能育秧中心内,全自动育秧流水生产线映入眼帘,秧盘输送带、喷灌器等设备,俨然一个“现代工厂”。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有了全自动育秧流水线,和过去相比,徐大林如今几乎成了“甩手掌柜”。春分已过,气温回暖。眼下,正值水稻育秧时节,在芜湖市南陵县“两强一增”示范基地,老徐正带着工人们热火朝天地开展智能化育秧。
中新网安徽新闻5月10日电(通讯员 毛荷胜 陈欣)立夏过后,气温回暖,正是秧苗栽插好时节。5月7日,在旌德县三溪镇路西村,种粮大户季光明、季光辉兄弟俩抢抓农时,相互配合,忙碌着旋耕水田、栽插秧苗。机插秧现场,一片经过履带式旋耕机整平后的水田,光亮如镜。
来源:【红星新闻网】田间站岗的机器人(去年拍摄)种地只需坐在家里动动手指,机器人就会收到指令进行耕、种、管、收等农事操作,甚至还能将农产品销售出去……这样的场景,相信不少种植户都曾在心里幻想,却不曾想这一幕真的能实现。
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在广德市邱村镇白云村,安徽益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大棚,已是一片春意,一盘盘嫩绿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春分前后,返乡创业的冯益广,这阵子不是在大棚里忙水稻秧苗的管理,就是在车间里忙各式农机的保养,春耕备耕按下“快进键”。
图为农用无人机。 图为高速插秧机。 3月17日,汨罗双季稻机械化生产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试验示范基地,一批新型农机设备进行现场示范演示。 (本版照片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超摄) 编者按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中新网安徽新闻7月16日电(平晓三 李安娜)“嗡、嗡、嗡……”随着引擎的轰鸣声响起,在旌德县俞村镇凫阳村太子殿高标准农田里,一架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一番操作下,转动旋翼,迅速飞升至空中,将白色的雾化农药均匀洒向稻田,无人机飞过,绿油油的水稻迎风起伏,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
来源:湖北日报 水稻育秧用上“打印”技术,非播种季节可做秧盘;控释肥料与缓释肥料一字之差,肥效延长一倍;测土机器人使用清洁能源,每天能够测量近3000亩农田……9月27日至28日,第四届全国农业综合服务商大会暨第十届全国农资科技博览会在宜昌召开。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运海秧好半年稻,苗好七分收,目前水稻育秧进入了关键期。3月27日一大早,在罗山县周党镇桂店村一个育秧工厂里,粉碎机正在把一块块坷垃粉碎成细细的粉末。工厂负责人包乃勇解释道:“这是育秧用的土,粉碎后与有机质等混合到一起,装到穴盘里育秧。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开发布,这是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观察今年的一号文件,就能发现融合的“融”字,很突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各地通过推进良机、良田等深度融合,稳面积、增单产,为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良田建设,是粮食增产的基础。眼下,河北3300多万亩冬小麦陆续进入拔节抽穗期,在武安市大同镇,今年刚刚改造完成的高标准农田里,一座座新安装的喷灌设备正在给小麦灌溉。
央视网消息:眼下,春耕备耕正由南向北次第展开。育种、插秧、田间管理,各地抢抓农时,在科技赋能下,为全年丰收开好头、起好步。广东佛山:“无人驾驶+AI”助农智慧春播眼下,在广东佛山,春播春耕作业正在进行。
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60万盘育秧土已经就位,全自动播种流水线业已下单,28亩育秧大棚也已完成覆膜……走进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建平镇供销农事服务中心,目之所及,一幅春耕备耕的忙碌景象正次第展开。虽然刚过雨水节气,但俗话说人勤春来早,百事农为先。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一幅幅“科技春耕图”在广袤田野铺展开来。记者从合肥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春耕期间,合肥计划投入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1.8万台(套),开展“送检下乡”检修农机具1500多台(套),培训农机手5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