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对改革开放不太满意的专家学者,始终用高大上的口号,来解释改革开放前的所有事。当然这些学者这样解释,是从当年的政治正确角度来解说的,至于真正参加过上山下乡的人心里是什么样的感受,上山下乡真正的难言之隐等等,大家一起回避。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城市,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响应号召来到农村和边疆进行垦荒运动长达十多年,这些人就是知青,在七十年代末,这些知青们都陆续返回城市,重返城市的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关于知青的生活,不过在他们眼中,知青的生活并不是多么美好,大部分以负面居多,因此诞生了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伤痕文学。
大家好,网上有不少要求给农民涨养老金的视频,就说农民功劳如何的多,如何的大。其中有一项就说农村的农民养活了多少万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供他们吃,供他们喝。所以农民为城市做了不少的贡献,为城市下乡人员做了不少贡献。真实情况如何?
一说到“知青”这个词,就感觉很有年代感,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知青是什么,其实知青就是知识青年的缩写,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那是50年代到70年代之间,我国刚从抗日战争中缓过来,大家普遍文化程度都不高,农村和一些边远艰苦地区的民众受过教育的更是凤毛麟角,那时候就出现了一批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的知识青年自愿从城市中去到农村或兵团务农,参与开发保卫边疆,那时候农村的条件很艰苦,他们能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伟大的,我们祖国如今的建设离不开当初那一批又一批知青的上山下乡。
知青,这是一个特定历史下产生的特定人群,特定称呼。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离开城市、离开父母上山下乡,而农村那一片广阔天地就成了我的人生大学堂,无怨无悔是知青回忆中最常用的词汇,但我而言,无可奈何才是最准确的描述,因为我们无权选择自己的生活,这是我们这一代的宿命,我们只有认同接受并勇敢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