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太阴、少阴、厥阴其实指的就是《伤寒论》中的三阴证,也就是阴寒之证,其中太阴有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少阴有手少阴心、足少阴肾,厥阴有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按照现在来讲,太阴多指脾胃寒、少阴多指心肾寒、厥阴就是肝寒,而且越往后,寒邪就越深,病就越严重。
六经辨证把八纲辨证的内容落实到脏腑经络之上,以经络、脏腑病变为病理基础,使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阴阳为纲,用三阳、三阴的阴阳两纲总统六经。而且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
在师门的组织安排下,《伤寒论讲义》学习结束了,感觉收获很大,非常感谢肖老师及师门各位老师。20多年前,曾经学过四大经典,后来基本上再没有看过,当时自己觉得《伤寒论讲义》学的还可以,现在看来,不过是皮毛而已,非常肤浅,简直不值得一提。
伤寒论的理论,可以当做一本中医的诊断学来学,也可以当做病理学来学,也可以当做是药理学来学,作为一本简短的综合性书籍,解读的角度有很多很多,但是落实到临床处,就是处方和开药,所以从最浅显的角度上来讲,学会伤寒论的处方和开药,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伤寒论,反过来讲,也正是理解了一部分伤寒论,所以才具有了遣方用药的能力。
厥阴病,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一个章节,什么是厥,什么是厥阴,厥阴在六经中的位置,到底什么样的疾病可以归结为厥阴病,什么样的疾病是少阳病,厥阴按理是肝所主,可是在六经辨证里,少阳很多时候用来阐述肝的病理生理变化,对于这些,我也有很多不解的地方,反正古来争论很多,首先在337条中,先说了什么是厥,“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典籍,他在其中详细的描写了寒邪侵袭人体的三个阶段,分别是太阴(脾胃寒)、少阴(心肾寒)、厥阴(肝寒),这三个阶段被合称为三阴证,今天冯医生就来给大家讲讲,三阴证的用药思路。
人体本为一元气,通过升降气化制约成五脏之气,左升生肝气,浮上成心气,右降化肺气,沉藏为肾气,中央归运土之气,为维系四脏升降之枢。《医学源流论· 元气存亡论》说:“五脏有五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也。”故仲景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脏、 三焦之气还是一气, 万病总不离于阴阳。
人生病可不会照着书本生病,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什么都掺一点,让人头疼,中医,自古就讲究化繁为简,将病种归为6类: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很多人分不清,就是因为不知道其根本,简单讲一下就都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