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是潮汕瑰宝,特有的茶道。它起源于唐宋,原是指武夷山岩茶,经精工培植的新茶种。到了明代,功夫茶又经创造和发展,在烹茶艺术上极为讲究,十分精工。因其品种培植与烹制艺术都有“精工”二字,故称为“功夫茶”。功夫茶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清朝人俞蛟在《潮嘉风月。
功夫茶,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而是在街头巷尾、瓦屋老树、寻常人家随处可见。一瓯清茶,传递着闽南人的温和、细致、友善,在数百年的时光中,滋养着世代的闽南人。以至于我们似乎从不叩问祖先,我们为什么要喝茶、为什么要这么细致地喝茶。
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龙,生平事略不详)的《官话汇解便览》中有一条有趣的简释。该书是以浙江方言与官话一一对照的辞书,其上卷(饮食调和)有谓:0 茶米 正一茶叶0 好茶 正一工夫茶硕0 幼条 正一芽茶词目前加0符号的是方言,有“正”字的是官话。原来,工夫茶者,好茶之谓也。
探究“功夫茶”与“工夫茶”工夫茶近几年来,在不少关于茶的文章中“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说法不尽一致:说“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好茶;“工夫茶”、“功夫茶”都是指泡饮的技巧;“功夫”是指茶,“工夫”是指冲泡技巧等等。
#中华茶奥会#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潮汕功夫茶最有名气,蜚声四海,被称为“中国茶道”。潮州功夫茶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融精神、礼仪、沏泡艺术、评价品质为一体的完整茶艺形式,是一种茶艺和民俗的结合体,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
“工夫”二字乃讲究的意思,指做工讲究、品质优异的茶叶,尤指红茶,例如:坦洋工夫红茶、白琳工夫红茶、祁门工夫红茶等。而功夫茶,重在“功夫”二字。好比中国功夫,一招一式,一拳一脚,外练筋骨皮,内塑精气神,技法其外,修养则内化于心,讲究韵自天成,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