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16日电 题:向着农业强国加速迈进——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三农”发展成就综述新华社记者于文静、胡璐、郁琼源新中国成立75年来,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
这里有丰饶的谷仓,多项育种技术在此诞生,一垄垄稻田中“绘”出了湖南的金色画卷。这里有奋斗的馨香,数十载的田间科研之路,让一串串稻粒铸就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铜墙铁壁。这里是湖南,洞庭湖流域的“鱼米之乡”,湘江之畔的“粮食重镇”,“播撒”着农业工作者们矢志不渝的情怀与梦想。
粮食问题,既是“国之大者”,也是“民之关切”。30多年来,福建干部群众始终牢记嘱托,在大食物观科学指引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培育形成畜禽、渔业、蔬果、茶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破解粮源局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编者按。农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全球经贸发展与气候变化等。本刊特邀请历史地理和农业考古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分别从驯化与农业起源、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与古代农业空间格局拓展、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探析历史时期的中国农业发展、农业技术及其对历史变迁、社会治理的影响等,以期从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新华社长沙9月21日电(记者周勉)秋粮即将迎来收获,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回维乡民族村田富莱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俊,这几天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但在几年前,这位1992年出生的“新农人”可不像现在这样忙碌。
原标题:“新农人”成长记: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别人施10斤肥,自己就施15斤;别人打2次药,自己就打4次……2016年开始种粮时,向伟东选择如此粗放的模式。今年37岁的他形容当年的自己“完全是个外行”。“除了施肥打药,栽插方式和管水也很简单粗暴。
中新网北京11月14日电 (记者 高凯)农业游学纪实节目《你好种地少年》于日前正式上线,陈少熙、何浩楠、蒋敦豪、李耕耘、李昊、鹭卓、王一珩、赵小童、卓沅、赵一博再次重聚后陡门,开启一场秋日农业游学之旅。《你好种地少年》。
原标题: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和独特资源优势,构建村级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农产品公共品牌,大力推广农业电商带头人培训——(引题)陈颖雯:从农业“小白”到逐梦田野(主题)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邵伟“大家好!今天能参加这次巾帼大宣讲活动,和这么多优秀女性代表交流学习,我感到非常开心。
2015年,李春花已过不惑之年。经商多年,她积累千万财富,却决定返乡创业,随之而来的是父亲的暴怒:“我奋斗一生就是为了让儿孙不再吃种地的苦,你却要回农村种地,是你太浪漫,还是脑袋搭错筋?”从市民到农民,李春花是逆行者。
*本文为《半月谈》2023年第5期内容在经历了数次失败后,吕欣这位“85后”新农人终于在天津的盐碱地上种出酸性土壤中才能存活的蓝莓,成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蓝妹妹”。吕欣脸上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穿着时尚,皮肤白皙,看起来和人们印象中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