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高考语文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取了作家葛亮的小说《书匠》中的部分章节作为阅读材料。这段材料讲述的是古籍修复师老董所在的图书馆得到了一本少见古籍——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精辟阐释了这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分别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它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老笔头一直在探索对接当下热点与笔友视点的写作方式,期冀大家能够既了解到大势大事,又get√到技能技巧。这篇文章,算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一个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进程中需要工匠精神,一篇文章从初稿向终稿精进的过程中也需要工匠精神。
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根于工正,持中守正。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
从中国文化中溯源,工匠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文化符号,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而且工匠作为各种职业类属中的能工巧匠,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工匠的角色标志也呈多样化。在传统习惯中,职业人往往称之“匠”,即工匠,故有木匠、石匠、铁匠、鞋匠等之称。
来源:成都商报什么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三名工人做出了最好的诠释3月8日下午3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开始前,部分全国人大代表通过网络视频方式参加“代表通道”采访活动。记者注意到,有三名来自不同行业的“工人”代表走上了代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