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刷爆朋友圈的一张图,砍柴和放羊的《道德经》里面有一章很适合来解释它道德经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从今早开始,相信很多人被砍柴人与放羊人的故事刷屏了。故事是这样的: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看完这个故事,小编断定这绝对是毒鸡汤!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社交?顾名思义,社交就是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
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这样一幅漫画刷屏?故事的每一层含义,你是否都懂了?不了解故事原委的,且跟着小编往下看...漫画最初意指:我们要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请放弃你的无效社交!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随着这则漫画的传开,砍柴和放羊故事本身也引申出各种各样的理解版本。
前两天,朋友转发了砍柴的和放羊的系列故事。看过之后,觉得写来写去都在物的方向上越走越远,联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是陷落在物质追求、商业发展的滚滚洪流之中。我们看不到自己,看不到身边的人,只是看到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去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是不是把“人”给丢了呢?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这个梗,从上周开始就在朋友圈各种刷屏,主要是鼓励放弃无效社交。看似非常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却不敢苟同。问题的关键不是砍柴的要不要陪放羊的聊天,而是你们要聊的是什么,聊天的价值是不是大于砍柴或者放羊的价值。
这几天,一张图,一个故事。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羊的,砍柴的和放羊的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这个故事,红遍朋友圈。各种预测莫衷一是。其实,结局是砍柴的最后把放羊的干掉了!砍柴的和放羊的都到了大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