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距离现在已有40多个春秋了,然而在当年的岁月里有无数的让人羡慕的职业,在当时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公社“八大员”,这“八大员”可所谓是当时工作稳定,当时的“”金饭碗”,当时一人上班,全家都借光的行业,所谓人人求之不得的。
作为人民公SHE时代最基层的社会组织——生产队,支撑起其大厦的“八大员”,最初也是仿照公SHE大院“八大员”的称呼来的,具体讲,生产队中的八大员主要是指队长,会计,出纳,保管员,贫协组长,民兵排长,妇女队长和工作组长,如果再加上手里多少有点实权,或有一技之长的饲养员,记工员,羊户长,车户这四类工种的话,可以说,这就是当时社会最基层组织--生产队的“四梁八柱”了。
朋友,还记得七八十年代的八大员吗?售货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炊事员、服务员、售票员,这是当时最吃香的工作,稳定、待遇好、人人仰慕,标准的铁饭碗啊!一家有一人,全家都幸福。本人出生于1968年,正是八大员如日中天的时候。
几年前,我曾跟随记者去山东部分地市采访乡镇老广播管理员的生活现状,令人唏嘘。这些老乡镇广播员的群体人数众多,他们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从事广播管理工作,架设线路,安装大、小喇叭,维护广播线路,不分昼夜、不论刮风下雨、冒严寒、顶酷暑,风餐露宿的辛勤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把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党的广播事业,甚至有的同志在工作中不慎受伤,还有的成了终身残疾。
#秋日生活打卡季#在六七十年代,乡镇有很多员,比如电影放映员,广播员、农业技术员、计划生源宣传员等,俗称公社的八大员,当时的公社八大员,在我们老家一代,其实和民办教师的待遇是差不多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临时工,不属于国家正式干部,所以也就不算公职人员。
唯因当时物资匮乏,人们穷怕了,饭都吃不饱,所以很羡慕这些职业,很多女孩子都愿意嫁给他们。电影放映员,我们乡有14个村,其实有十个行政村是没有电的,所以要打一个650瓦的汽油发电机去,我们乡里有两部放映机,一部是16毫米的,不是8.75毫米的,那个时候电影放映机分三种,第一个是35毫米在影院固定放映,因为35毫米必须用两部放映机,第二种是16毫米一般在部队,大型企业和人民公社流动放映,第三种是8点75毫米一般是大队在各小队流动放映,小编可能记错了没有8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另外35毫米和16毫米的放映机可以放宽银幕电影但8点75没有宽银幕的功能。
走进麻家沟村,话家长里短。人口城镇化后,我们村是城乡结合部,有惠民小区、安置小区、景苑小区。我秧歌也扭广场舞也跳,目的是熟悉更多的人,了解乡下人的生活,即便是家长里短的鸡毛蒜皮的那些很快被人淡了忘了的小事情,对我来说是很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