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发布《关于规范学术论著署名问题负面行为清单的通知》,列出7类学术论著署名负面行为,强调“不得侵害直接实施科学实验的研究生的基本署名权,不得为均衡其他非学术利益而随意调整学生的署名及其署名位置”。
资料图。图/IC photo2021年,湖北科技学院2015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孟玉朋因“学校老师剽窃了他的学术成果,并且申报了三项专利”,将学校与相关教师告上法庭。一起备受舆论关注的高校师生知识产权争端,两年后终于等来了终审判决。
该不该署导师的名?导师和学生谁的名字放在前面?期刊不接收学生独作怎么办?……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文科硕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署名问题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实不只是文科,“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研究,到头来却成为他人的嫁衣”,如此署名之痛,不少科研工作者都遇到过。
这篇文章的选题、实验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以及文章的执笔撰写等各个环节都是第一作者主导进行的,当然一篇文章的完成肯定不能只靠一个人,在完成过程中有人会提一些意见,有人会分担一部分的实验操作,有人会帮忙处理数据,这些人根据工作量和工作贡献可以列为第二、第三…
近年来,文科硕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署名问题,引发广泛争议。“我的第一篇论文,目前已经改到第八稿,我自己都不想看了。但老师每一版都认真帮我修改且标注,说实话应该他拿一作……”“我导师修改完后跟我说:本应你是一作,但这样会影响发表,将你列为二作,你看是否可以?
在最近一档媒体采访中,一位大学教授表示:很多论文导师署名“一作”实乃无奈,并非是导师想要夺占学生的研究成果,而是有些学术期刊只接受著名教授“一作”的论文,如果学生署名“一作”,根本无法发表,为了发表,只好按“潜规则”来。
在学术发表中,署名是一个看似细小却兹事体大的问题。在学生年代发过论文,或者正在为论文发表犯愁的学生、学者,对这个问题恐怕都是深有感触的。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似乎都认为署名已经有一套不言自明的规则,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或议论只是散落在各种各样“学术圈谈资”“论文发表指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