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响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见成效。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于晓明时下的陇中大地,千山一碧,绿意盎然。站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响河村的响河梁上,远望整个响河流域,山峁好似披了件绿衣。当地经过多年的小流域治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今日的葱茏林海。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黄土高原上的万亩梯田错落有致,层层梯田弯曲盘绕,从高空俯瞰犹如大地“指纹”。 高莹 摄提起黄土高原,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大多是苍凉纵横的沟壑。然而如今的定西,却已是满目的绿意盎然。 高莹 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黄土高原上层层错落的梯田。
新华社福州9月13日电 题:甘肃定西黄土高坡上,有片“福州林”大西北秋意渐浓。甘肃省定西市北部山区,几座山头放眼尽是青翠,针叶林木整齐连片,改变了这里曾经光秃荒凉的黄土高坡“本色”。这片林,以相隔2000公里外的沿海城市为名,人称“福州林”。“我们有个心愿:这片生态林能三季有花、四季有绿,让西北的冬天也能见到绿树。”
中新网兰州3月9日电(闫姣 李亚龙)“上世纪50年代初,定西仅有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地的100多万亩天然次生林,其余地方几乎都是荒山秃岭。”甘肃省定西市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杨映忠3月初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经过数十载植树绿化,该市的“荒烟蔓草”都披上了“绿装”。
定西市安定区石峡湾乡连片水土保持治理成效明显。定西市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发展理念,打好治理水土流失“减量、降级、控增”组合拳。目前,该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6707平方公里,侵蚀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下降至17.8%,水土保持率提高到67.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莉芳“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定西人对马铃薯的挚爱,是沉浸在骨子里的一种记忆。——题记金秋九月,定西大地,天高云淡,薯获丰华。张寿坐在家门口,和着淅淅沥沥的雨声,有关洋芋的故事一层一层“剥开”。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仲夏时节,陇中大地千山一碧。在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响河村的响河梁登高远眺,侧柏、刺槐、柠条郁郁葱葱,随风摇曳,成片的梯田层层叠叠,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山是和尚头,沟里无水流,十年有九旱,岁岁人发愁。”很难想象,这片土地曾是荒山秃岭、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