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报道共享单车涨价明显,部分城市的价格甚至已经上涨到了6.5元每小时,引发热议。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中,37.9%用户每星期平均使用3-4次,36.0%用户每星期使用1-2次,有少部分消费者每星期使用高达5次及以上。
近两年,共享单车又涨价的话题不时在网上引发讨论。2022年,哈啰单车、美团单车的骑行套餐纷纷涨价,而单次骑行的涨价幅度同样不小。不少消费者吐槽钱都让共享单车企业挣去了。但事实上,共享单车企业却并不怎么赚钱。
10月26日,有媒体报道称,在刚过去的10月23日,青桔单车全天总订单量达到2300万,超过美团和哈啰当天订单总量。恰恰是在同日,又有网上流传的聊天截图显示,某城市管理群中青桔运维自爆主管让其刷单的消息。
近期,相信不少路人注意到,路边出现了不少橙色摩拜单车及黄色ofo单车,格外引人注目,不过,在资本的追逐下,共享单车到底能走多远、“出租自行车”平台模式最终能否实现盈利、而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又存在什么相关问题呢?
沉寂许久的共享单车行业突传大消息。3月16日,“共享单车第一股”永安行(603776.SH,股价15.28元,市值36.58亿元)公告称,永安行原实控人孙继胜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上海哈茂及哈啰创始人兼CEO杨磊合计转让19.67%股份,交易对价约6.7亿元。
曾几何时,共享单车风靡大江南北,小蓝、小黄、小青们遍布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由于共享单车没有相对固定的使用者,出现问题无法追究责任人,庞大的数量也使其监管难度极大,于是伴随着共享单车产生出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