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谈乌托邦。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乌托邦,二是乌托邦有什么用处。那么什么是乌托邦呢?首先,这个名称来自于一本书的名字。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写成了一本名叫《乌托邦(Utopia)》的书,该书还是用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写成的。
第一章 布洛赫与神学乌托邦 人们对“乌托邦”这一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论似乎从未终止过,而本书所言的“神学乌托邦”似乎又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范畴。那么,本书所论及的乌托邦和神学乌托邦究竟是什么?神学乌托邦何以能够作为布洛赫文化批判思想研究的主线贯穿始终?
1516年,英国的莫尔 出版了简称为《乌托邦》的著作,书中描写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一切生产资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劳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了一本虚构的游记,内容是一个人到南半球的一个岛国旅行,那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Utopia,从那时开始,这个字一直就没有中译文,直到严复翻译《天演论》。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于1516年,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初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通过虚构的对话体形式,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乌托邦岛。
近日,张艺英 马黎在《政治动员视野下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人民公社时期四川战旗大队为例》一文中谈到:“自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颁布,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制度基本形成,在该体制下,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生产与分配原则,即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生产与核算单位,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生产大队和生产队负责公益事业和社员福利等。
王莽与霍光,都做过辅政大臣,都曾经掌控朝廷,两人却有着很大区别。霍光有私心但无野心,王莽有野心却无私心。王莽当皇帝,是想建立一个公平的理想社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王莽当了皇帝以后,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
在卢卡奇关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和萨特的总体化范畴中,我们看到了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他们的理论探索和渴求实践的热情。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彰明了卢卡奇、萨特理论深层的乌托邦精神,即直接地向人们展示,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必然结出乌托邦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