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应该是世界上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廉价的一种情感。这句话并不矛盾,可贵之处在于无法用价值去衡量,但我们可以不用花费任何代价就可以得到它。亲情有浓有淡,它可以浓如血浆,也可以淡如冰水,冰冷而无味。“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壹心理 ·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呀“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呀,你选冷门专业干嘛?再喜欢有什么用,毕业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呀,考公务员吃的是国家饭,一辈子衣食无忧,干嘛还去私企啊?”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呀,隔离老王家儿子条件那么好,你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呢?” ......
如果没有“孝顺”这样的中华传统美德作靠山,“都是为你好”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让人闭嘴的。文/筱叶今年春节期间有一个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广告,男主角在打开门和父母拥抱的那一刻,先是一个成年人,镜头一转,靠在父母肩上的成了一个小孩。因为无论他们多大,在父母的眼中始终是小孩。
为人父母,我们所做的的确是为了家庭和孩子,我们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都是为你好"一时间成为很多家长用来教育孩子的话语,恍惚之间却模糊了教育的边界,不小心成为了"侵入式"家庭教育,没有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影响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前阵子趁着日本电影回顾展,溜进电影院看了今敏的《东京教父》。朋友是第一次看,我好羡慕,结尾的新年日出太梦幻了,在银幕上才最是美妙。BGM都停了,只有扬着雪花的风声和静谧呼吸,美得无话可说。这是今敏导演难得的温情作品了。
前言:“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编者按】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1923—2010)是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重点研究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对成年生活的影响。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纳粹迫害后幸存,于1946年进入瑞士巴塞尔大学学习,1953年起陆续获得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
“我都是为你好。”——中国人从小听到大、还恨得牙痒痒的一句话,说它是第二就没有第一了。想当年我也是咬着牙憋过劲,发誓自己永远不要成为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大人。直到前几天跟奶奶打电话脱口而出:“让你不要去种那点菜,值几个钱啊摔了怎么办啊!不让你去还不是为了你好!
看到身边的很多男性在家里过着舔狗、奴隶一样的悲惨生活,让我对婚姻有着深深的厌弃,可身边的很多人都劝你要结婚,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你觉得好的东西我并不觉得好,我不想做奴隶、舔狗,我想自由的活着不行吗?为什么都要跟他们一样?他们乐意当舔狗、奴隶,我不乐意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