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过来装车啦!”9月12日,记者见到于在洋时,他正在自家桃园里摘桃子,红的、黄的,圆的、扁的……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果子,很多枝条都被压弯了“腰”,不一会客户需要的十几箱桃就装上了三轮车。于在洋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芦山村的“90后”桃农。
新华社济南9月11日电 题:从村村“独唱”到连片“大合唱”——沂蒙老区乡村振兴蹲点观察新华社记者王阳、刘铮在地处沂蒙老区的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曹庄镇朱村,不少村民家里堆放着成捆柳条,一些村民坐在屋内、手指上下翻飞,让一根根柔韧的柳条相互编织缠绕,一件件精美的柳编制品很快便跃然眼前。
8月10日,通往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牛郎织女景区的道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人群熙熙攘攘。刘晋楷、齐营营这对新人特意从淄博市张店区赶来参加集体婚礼。“天上银河,地下沂河。听说七夕节这里有集体婚礼,我们早早就报名参加。”新郎刘晋楷说。
新华社济南8月26日电 题:沂蒙老区:小戏小剧走进百姓家新华社记者王阳、刘铮8月的一天,一个男人夹着一个公文包、手里拿着一把折扇,火急火燎地“闯”进山东省临沂市文化馆“沂河之夜”小戏小剧汇报表演的节目彩排现场,一屁股就坐在了观众席的第一排。
阳光明媚,青青的麦田里农用设施齐全,屋顶的光伏板如跳跃的音符,村中的新能源车充电桩上彩灯闪烁……冬日的闫家庄村处处透露出科技的气息。11月14日,闫家庄村村民韦祥云忙完手头的活计后,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打开乡村能源客户端,查看自家光伏的运行状况。“天不孬,今儿发了60多度电。
编者按:在中共临沂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在临沂”客户端品牌栏目“在临沂网评”全方位集纳、展示全市优秀网络评论作品,剖析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努力在全市范围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生态圈,传播临沂好声音,汇聚临沂正能量。
9月10日,“文化‘两创’·政协在线”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山东临沂。当日下午,在临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内,沉浸式剧目《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接连上演,它们是沂南县推出的红色文献史诗情景剧。作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淀了沂南的历史财富。
出行不再有“充电焦虑”、过冬享受“绿色温暖”、春节旅游更加火爆……近日,记者在沂蒙老区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采访发现,今年春节期间老区人民出行和生活有了诸多新变化。假期结束,沂水县黄山铺镇大李家坪村村民李伟给新能源汽车充满电,和家人踏上了返回南京的路。
近日,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沂蒙邮韵·青柚诗行志愿宣讲团一行抵达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为期数日的文化交流与社会实践。本次活动旨在学习感悟沂蒙精神,进一步提升宣讲团成员的综合素质,共同描绘校地合作的发展蓝图。
冒着凛冽的寒风,记者来到位于沂蒙老区的临沂商城。沿街店铺的商家们已经开门迎客,装货、卸货、验货的工人们各司其职,满载各类小商品的货车来往穿梭,这里的商贸物流全面复工复产。在临沂小商品城的兴辉文具店内,从中小学文具到办公用品,从玩具饰品到收纳箱包,数以千计商品琳琅满目。
在临沂客户端讯巍巍沂蒙山,绵绵沂水长。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岁月,沂蒙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山的真正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更在于这里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走进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山东省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放眼望去,在苍翠的群山环抱下,是碧绿的湖水和石墙红瓦的村庄。从彩色的步道进入村庄,公路宽阔,屋舍俨然,层层叠叠的梯田里种着生姜和芋头,一排排翻新后的农家小院内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