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当中国正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远在英国伦敦的马克思以辩证法思想深刻观察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并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开设的专栏中预言:如果世界历史的一极是西方,那么另一极便是中国,西方世界乃至人类世界未来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的命运。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
来源:人民网 观众现场参观。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观众现场参观。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在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中展出的陶彩绘马。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在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中展出的三彩鸭式杯。人民网记者 韦衍行摄在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中展出的铜镜。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追根溯源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3月28日,国家文物局揭晓“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图为俯瞰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图为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发掘出的龙泉窑瓷器。
中华文明于坎坷跌宕中生发壮大,于艰苦卓绝中绵延拓展,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梳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有利于增强历史信度、拓宽文明向度、强化中华文明世界化力度。
来源:央广网习近平: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段话出自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人民网北京10月10日电 (欧阳易佳)今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会在北京举办。生态环境部部长、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黄润秋表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欢迎点击视频,观看本期《每日一习话》)习近平: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这段话出自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东西方历史在前近代时期发生大分流,是美国加州著名学者彭慕兰提出的看法,彭慕兰把工业革命之后中欧历史不同走向,称之为“大分流”。所谓“初次大分流”,是奥地利学者沃尔特·施德尔提出来的。施德尔的主要观点是罗马帝国、秦汉帝国之后,中西历史发生不同的走向。
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来自中国经济圆桌会的观察。新华社9月27日推出“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李群、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同台共话,并结合新华社记者近日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见闻,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 题: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实现全人类整体利益新华社记者窦书棋 秦彦洋2月18日,在日本举行的中日媒体智库人文对话交流会上,由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撰写的《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智库报告面向全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