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既是自己来到世界上最早接触、最长相处的家人,也是引导自己成长、让自己了解知识的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都对孩子的性格、习惯、品德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是父母的“复刻”,但是却可以在教育与引导下,成为一个能够取父母所长、扬自己之长的人。
蓝网海口6月7日电(记者孙碧玉)今天,是海南高考首日。在每一个或炎热或暴雨的考场门口,总有着这么一群家长,他们风雨无阻,全程陪伴考生,仿佛只有陪在孩子身边才是最大的鼓励。在这里,许多原本不认识的家长也能变成熟络的朋友,聊孩子、聊学习,不亦乐乎。
要知道,清华大学作为我国最高学府,是无数学子心中无比神圣的象牙塔,而拿到保送名额等于提前拿到了“直录”通知书,半只脚已经迈进了清华,这是这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而这个少年竟主动放弃,是不是书都多了,把脑子都读坏了呢?
2017年,纪录片《高十》播出。导演河汉立从2014年开始跟拍老同学的复读生活,历时三年,直到纪录片主人公唐尚珺收到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整个拍摄过程才终于结束。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唐尚珺并没去北京报道,而是一个人默默回到平果三中,继续复读。
序:这是一篇学术文章,我们的团队经过长达25年深入走访,探索在过去25年里,通过高考,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收入数万学生样本,从他们的幼儿园到高中,从家庭背景到遗传基因等,先后走访祖国各地,采访数十万相关人员,最后汇集为一篇报告论文,将于近期在相关期刊发表,而今天我把一些重点信息和数据与各位家长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家长找到帮助孩子通往清华,北大之路。
每个家长可能都希望自家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毕竟这是我国最顶级的两个学府。但考上清华和北大到底是靠天赋还是努力呢?一位清华学霸告诉我们答案了。这位学霸就是高考语文148分,总分677分的北京文科状元,2013年考进清华大学的孙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