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摄影报道“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民间的这句俗语说的就是锔瓷这门古老的手艺,过去的人勤俭持家,瓷器打碎了请锔匠修复一下也能继续用。锔瓷、包口、镶嵌……61岁的王培波小时候跟着姥爷和舅舅修补锅碗瓢盆,耳濡目染地学会了锔瓷技艺。
9月15日晚,第二届湖南非遗博览会在郴州长卷历史文化街区启幕。此次博览会主题为“非遗画卷 美好相见”,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郴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共有约150个非遗项目、近1000名非遗传承人及演职人员参展参演,活动将从9月15日持续至17日。
当家里的高价值陶瓷碗盘、杯子、瓶子等物品,破碎或者磕碰出现缺口了,除了扔掉之外还有什么好的处理办法吗?柳波向群众讲解锔瓷技艺柳波的修补工具10月27日,在全国村BA现场、台江非遗集市,六盘水市45岁的锔瓷非遗传承人柳波带来了锔瓷的瓷器修复方法。
中新网西安8月14日电 题:西安手艺人的“漆”彩匠心:修复岁月痕迹 重现古韵风华作者 张一辰 宋宇航“‘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漆艺修复实际上是给了我们一次弥补缺憾的机会。”大漆髹涂技艺传承人段炜刚把玩着一只青绿色的小盏缓缓说道。
齐鲁网·闪电新闻4月11日讯 在济南药王楼古玩城四楼,一间静谧的工作室里,有这样一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神医”。他坐在小屋窗边,头戴放大镜,手拿小刻刀,聚精会神地刻画着。这个人就是“古陶瓷修复师”王春发。数不清的古瓷器在他的手里重获新生,从一堆碎瓷片恢复成完美无瑕的珍宝。
《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我记得我当时整个脸都是肿的,眼睛都合缝了。”回忆起自己刚开始接触大漆过敏时的场景,山东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李程说道。
人民网记者 王帆“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年长的人或许还记得,早年间,在悠长的小巷里,手艺人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谁家要是有打破的碗碟,都会拿来找他们修补好。锔瓷技艺积淀着岁月的沧桑,透着古朴的韵味,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项技艺已渐失传。
一本破损的古籍,在经过拆书、补洞、喷平、折裁、压平、装订等步骤后,焕然一新,“救活”这本“病书”的是南京姑娘滕宏珍——身为古籍修复技艺非遗传承人的她,自2010年开始,13年来已修复6万页古籍。7月3日,江南时报记者跟随滕宏珍体验了古籍修复这一技艺。
今年26岁的俞明锐,是一名书画修复师。残缺的地契、有霉斑的书画、被老鼠啃过的古籍,他让很多老物件重绽光芒。他曾整整刷了100多张纸,练习掌握纸不同潮湿程度的状态;反反复复练了4年,修补完一张有213个洞的古画。
时光的洪流,一直冲刷着传统的民间手工艺。那些曾经流行的熟悉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远。生活的步伐如此之快,我们每天都疲于奔波,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那些民间手工艺,于是,它们就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地湮没了。